从政区建置看曹操的经国方略

从政区建置看曹操的经国方略

陈健梅

陈健梅

陈健梅,1970年生,江苏盐城人。2004年获得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浙江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从事中国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研究。出版专著《孙吴政区地理研究》一部,在《中国史研究》、《文史》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自建安元年(196)九月挟持汉献帝都许,至建安二十五年(220)春正月崩于洛阳,曹操以一种特殊身份经纶国事二十四余年。

不同于董卓的狂愚,曹操没有以汉献帝为奇货可居,而是南征北战,致力于境内的安定和国家的统一。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王者之师征讨天下的霸业起始于黄河下游的中原腹地,其大致经略历程如下:建安初,平息青、徐黄巾和陶谦、刘备等反叛势力,消灭吕布集团从而稳定兖、豫后方。五年(200),通过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河北的基础。十年(205),攻破袁谭、袁熙、袁尚,平定冀州。十一年(206),征讨高幹,平定并州。至此,曹操完成了黄河流域中国北方的统一。十二年(207),北征三郡乌丸,剪灭袁氏残余势力。十三年(208),挥师南下,刘琮束手。同年于赤壁败于孙刘联军,统一蓝图受阻于长江沿线的强敌,转而西图汉中、巴蜀。十六年(211),平定关中马超、韩遂之乱。十九年(214),平定陇右。二十年(215),西征张鲁,略有汉中,继而进军三巴,为张飞所拒,南下经略的目标再次受阻于顺利入蜀的刘备集团。至此,曹操实际控制的版图大致略定,直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进据汉中,占领陇右武都、阴平两郡。

曹操既要面对群雄逐鹿、诸侯割据的外部局面,又要应付随时发生的肘腋之变。假汉天子之名毕竟不是易事,淳于琼反对沮授之计,道出个中况味:“若迎天子以自近,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者也。”[1]正如王夫之所言:“名而可以徒假与,则绍亦何惮而不假?”曹操挟天子都许后,确实也历经诸多尴尬和风险,“外而袁绍耻太尉之命,内而孔融陈王畿之制,董承、刘备、伏完、金祎交起而思诛夷之。入见殿中,汗流浃背,以几幸于免”[2]。曹操以非凡的胆识与智慧,成功假借了这一名号,并于建安十五年(210)十二月己亥令中,对这一瓜田李下之嫌做了衷心于汉室的耿耿表白,回顾了汉末动乱以来的天下形势与身处其中的所思所想所为,诉说了“本志有限”,“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而“江湖未静,不可让位”的无奈和决心。[3]

在这种背景下考察曹操疆理“汉家”天下所进行的政区建置,我们发现曹操的经国方略既有针对地方势力与敌对政权的战略考量,又有瓦解东汉政权、培植曹氏根基的政治企图,并表现出在政区建置上各具特色的三个时段:一、初平元年(190)至建安初年,曹操逐渐立足于中原,至迎汉献帝都许,天下粗安,政区建置旨在初步安定境内领土,平息黄巾、黑山和各种地方反叛势力;二、建安十一年(206)至十八年(213),曹操统一中国北方,规划曹氏天下,政区建置围绕打造曹氏集团政治中心、瓦解东汉政权地域基础的地缘政治法则,展开大刀阔斧的改作;三、建安十九年(214)至二十五年(220),曹操解决了内顾之忧,致力于排除敌国外患,政区建置表现为鼎立格局中以国家利益为中心的体国经野。下文就此三个时段的政区建置对曹操的经国方略展开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