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到“寺”:隋唐长安佛教中心的成立

从“众”到“寺”:隋唐长安佛教中心的成立

孙英刚

孙英刚

孙英刚,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本科、硕士)和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硕士、博士),获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Ph.D.)。先后任教于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现为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五台山国际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理事、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院研究员、“国际佛教与中国宗教研究丛书”(中西书局)主编。其他学术服务包括担任Studies in Chinese Religions、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Singaporean Journal of Buddhist Studies等杂志和丛书编委或编辑。耶鲁大学、东京大学客座教授或研究员,多次受邀到日本、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和研究机构进行学术讲座和讲课。出版《神文时代:谶纬、术数与中古政治研究》等专著3部、《展望永恒帝国:战国时代的中国政治思想》等译著2部、主编《神圣空间:中古宗教中的空间因素》等论文集2部,发表论文70多篇。

二十五众和五众,是隋代设置的两种佛教组织,仅仅存在于隋文帝统治的时期。准确地说,应该是从大兴城建成之后才出现的,实际上是隋文帝在新都城组建的佛教组织。作为佛教组织的重要内容,二十五众和五众,不断被学者所引用和讨论,但是结论至今并不令人满意,依然如谜团一样,影响我们对中古佛教组织、隋代佛教政策,乃至隋唐长安城佛教寺院体系形成的理解。本文仔细梳理隋文帝树立新都城佛教中心地位的脉络,讨论地方僧团与大兴城之关系,进而提出新的理解,认为诸众,必须放在隋文帝建立新都和以佛教意识形态为治国理念的背景下理解。实际上短暂存在的众,是隋唐长安城佛教寺院体系形成过程中的中间形态。在此基础上,笔者对隋唐长安城佛教寺院体系的最初成立、中古僧团形成的因素、隋帝国中央与地方僧团之互动,进行一些新的阐释,努力更加真实地呈现出当时佛学传承、王权干预、城市空间、地缘认同等等因素在这一时期历史中的角色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