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传年谱《病榻梦痕录》与《梦痕录余》
《病榻梦痕录》与《梦痕录余》是汪辉祖自定年谱,是他晚年回顾一生而写的自传。这部年谱按年月记事,内容丰富,包括生平经历、言行思想、家人家事、师友交往、社会环境、人情风俗、经济状况等等,是我国古代少见的高质量年谱。
咸丰年间学者杨希闵以为:“其体,年谱也;其归趣,学谱也,此乾嘉自来不多得之书。”[56]后世学者也对此书多有好评。瞿兑之《汪辉祖传述》序云:“尤其使现代的人看了不胜惊服的,就是他的一部自传——《病榻梦痕录》。中国文人的自传,很少有成整部书的。他的书不独自己描写自己的性情好尚,发抒自己的思想,记录自己的遗传环境、一生经历,而且将时代背景的一切社会制度风俗,小至于衣服饮食器用,无一不很忠实地写出来。我们看这部书,不独可以了解他个人,并且可以了解他的时代,不但当他一部《汪辉祖传》,而且可以当他一部乾隆六十年中社会经济小史。”
胡适一生大力倡导传记文学,他从纪实求真的角度,充分肯定了汪辉祖《病榻梦痕录》在保存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史料上的价值意义。胡适对《病榻梦痕录》的推崇,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在演讲传记文学时,几乎言必提《病榻梦痕录》。他说:“二千五百年中,只有两部传记可算是第一流:汪辉祖的《病榻梦痕录》及《梦痕录余》,王懋竑的《朱子年谱》”;[57]《病榻梦痕录》及《梦痕录余》与《罗壮勇公年谱》,“是中国最近一二百年来最有趣味的传记”,“是两部了不得、值得提倡的传记”。[58]在他70岁时,还是认为“中国自传写好的只有两部书,汪辉祖《汪龙庄遗书》里的《病榻梦痕录》、《梦痕录余》”与《罗壮勇公年谱》。[59]关于这部年谱的史料价值,胡适指出:“我们读了以后,不但可以晓得司法制度在当时是怎样实行的,法律在当时是怎样用的,还可以从这部自传中,了解当时的宗教信仰和经济生活”;[60]“这一部书最重要的是关于当时社会情形及经济状况的记载。如米的价钱,从江苏经安徽到北京沿途的见闻都写出来;如哪处卖男女,男的比女的又多卖多少钱。还有西班牙的‘站人钱’可以换多少银子,以及当时浙江、湖南的政治情形,科举法律的制度,也都写出来。这是值得特别介绍的一本部书”。[61]
汪辉祖《病榻梦痕录》以编年体形式,记录自己一生主要活动经历,写了自己为人处事的准则,当官做幕的经历,定案推理的方法,是我们今天研究其人最基本的资料。此外,书中还记载了不少江浙一带的旱涝灾情、经济状况乃至消费习惯、风俗人情变迁等资料,史料价值很高。
在《病榻梦痕录》中,有许多关于社会经济状况变迁的记载,如赋税额、钱价、米价、田价、棉花价、刻书价、参价等等。中国台湾地区学者林满红与日本学者岸本美绪,曾围绕汪辉祖上述关于乾隆粮价的记载,展开了一场争论。[62]卫挺生在胡适指点下,引用《病榻梦痕录》的相关资料,认为汪辉祖“嘉庆元年所谓‘倭婆’番洋,当即此也,此实开墨西哥鹰洋之始”,“汪龙庄谓其幼时尚不闻番银之名,与史迹甚合”。[63]黄永年也指出:“‘洋钱’即外国银圆,外国银圆鸦片战争前已在我国流通的事实,最早是胡适从清人汪辉祖在嘉庆时撰写的《病榻梦痕录》中看到的。”[64]此外,经君健据汪辉祖所载,考察了清代塾师、幕友、官员收入水平的差异,撰成《束脩与俸禄——读<病榻梦痕录>札记》一文。[65]
瞿兑之编《中国社会史料丛钞》中,乾隆末年服饰之变、明清间刻书工价、洋银、参价四条,就摘自《病榻梦痕录》。郑天挺也认为此书重要,亟待整理,在给邓云乡回信中说:“来示知在整理《佐治药言》与《病榻梦痕录》,快慰之至。”[66]陈祖武评价说:“录中所记,既有个人亲历,又有师友学行,及时事风俗,知人论世,足资取材。在众多的清人年谱中,汪氏之作,无愧上乘。”[67]可见,时至今日,仍有将《病榻梦痕录》与《梦痕录余》整理出版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