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论文
1.陈志坚:《唐代散试官问题再探》,《北大史学》2001年第8辑。
2.陈志坚:《开天之际的文化学术群体》,《文史》2009年第2辑。
3.陈志坚:《“越为禹后”说新论》,《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注释】
[1]陈寅恪:《寒柳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17页。
[2]《寒柳堂集》,第112页。
[3]本文所引《桂苑笔耕集》是四部丛刊本(以下简称《桂苑集》),并参考了党银平的《桂苑笔耕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因为党注有些地方和笔者观点有所出入,引文理解都以笔者的解释为准,不一一做烦琐考证。
[4]见《域外汉籍丛考》,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89—112页。
[5]见《域外汉籍丛考》,第1—11页。
[6]载《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第23—24页。
[7]见《域外汉籍丛考》,第222—235页。
[8]载《史学史研究》1998年第3期。
[9]载《延边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第66—76页。
[10]见《中国江南社会与中韩文化交流》,杭州:杭州出版社,1997年,第85—102页。
[11]载《东南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第130—134页。
[12]载《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第154—159页。
[13]见《清人书目题跋丛刊》(七),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14](清)朱绪曾:《开有益斋读书志》卷5“桂苑笔耕”条,《清人书目题跋丛刊》(七),第73页。
[15]《开有益斋读书志》卷5“桂苑笔耕”条,《清人书目题跋丛刊》(七),第73页。
[16]方积六:《黄巢起义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17]载《文献》1982年第11期,第139—144页。
[18]载《韩国研究》第2辑,杭州:杭州出版社,1995年,第1—13页。
[19]载《韩国研究》第3辑,杭州:杭州出版社,1996年,第64—79页。
[20]见氏著《唐宋历史文献研究丛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2—42页。
[21]见《唐史研究丛稿》,香港:新亚研究所,1969年,第425—482页。
[22]载《历史研究》2005年第5期,第32—46页。
[23]原刊于《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1辑,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3—22页。
[24](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卷99《降徐州为团练敕》,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年,第455页。
[25](宋)欧阳修等撰:《新唐书》卷65《方镇表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811页。
[26]《唐大诏令集》卷99《降徐州为团练敕》,第455页。
[27](宋)司马光等撰:《资治通鉴》卷250“咸通四年(863)十一月辛已”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8107页。
[28](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9上《懿宗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655—656页。按,前条,点校本校勘经谓:《[新旧唐书]合钞》卷21《懿宗纪》‘徐州’上有‘复置’二字(《旧唐书》卷19上《懿宗》,第686页);后条,《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卷7司勋郎中“孟球”下引《旧·懿宗纪》,“刺史”下有“徐州观察防御使”(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380页)。今并从补。
[29]《唐大诏令集》卷107《岭南用兵德音》,第511页。按,此诏全文又载《旧唐书·懿宗纪》(第656—657页),《太平御览》卷115“懿宗恭惠皇帝”(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561页)、《册府元龟》卷484“邦计部二·经费”(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年,第5493页)、《通鉴》卷250“咸通五年(864)五月”条(第8109页)皆曾摘载其部分内容,时间皆系于咸通五年(864)五月或此月丁酉。
[30]《新唐书》卷65《方镇表二》,第1821—1822页。
[31]《新唐书》卷65《方镇表二》,第1822页。
[32]《旧唐书》卷19上《懿宗纪》,第654页。《唐会要》卷78“节度使·徐州节度使”条作“至咸通四年(863)四月,降为支郡,隶兖州”。(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1432页)
[33]《新唐书》卷65《方镇表二》,第1822页。
[34]《旧唐书》卷19上《懿宗纪》云:“徐州处置观察防御使”,第655页。
[35]《资治通鉴》卷250“咸通四年(863)十一月辛巳”条,第8107页。
[36]《旧唐书》卷19上《懿宗纪》,第665页。
[37]《资治通鉴》卷251“咸通九年(868)十一月”条,第8183页。
[38]《旧唐书》卷19上《懿宗纪》,第672页。
[39]《唐大诏令集》卷99《建徐州为感化军节度敕》,第456页。
[40]《新唐书》卷65《方镇表二》,第1823页。
[41]《旧唐书》卷19上《懿宗纪》,第665页。
[42]《资治通鉴》卷252“咸通十一年(870)六月”条,第8158—8159页。
[43]《资治通鉴》卷252“咸通十一年(870)四月”条,第8158页。
[44]《唐大诏令集》卷99《建徐州为感化军节度敕》,第456页。
[45]《新唐书》卷65《方镇表二》,第1823页。
[46]《资治通鉴》卷252“咸通十一年(870)六月”条,第8159页。
[47]《旧唐书》卷19上《懿宗纪》,第676页。
[48]《唐大诏令集》卷99《建徐州为感化军节度敕》,第456页。
[49]《新唐书》卷65《方镇表二》,第1824页。
[50]《资治通鉴》卷252“乾符三年(876)四月”条,第8183页。
[51]《资治通鉴》卷253“乾符四年(877)正月”条,第8189页。
[52]《唐大诏令集》卷120《讨王郢诏》,第588页。
[53]《资治通鉴》卷252“乾符三年(876)四月”条,第8183页。
[54](唐)白居易著,丁如明、聂世美校点:《白居易全集》卷51《柳经李褒并泗州判官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709页。
[55](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卷809《泗州重修鼓角楼记》,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第4276页。
[56]《资治通鉴》卷251“咸通九年(868)十二月”条,第8134页。
[57](唐)高彦休撰,阳羡生校点《唐阙史》卷下《辛尚书神力》,收于《大唐新语(外五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257页。
[58]《文苑英华》卷809《泗州重修鼓角楼记》,第4276页。
[59]全汉昇:《唐宋帝国与运河》,上海:商务印书馆,1944年,第87页。
[60]《资治通鉴》卷252“咸通十一年(870)六月”条,第8159页。
[61]见《桂苑集》卷11,中和二年(882)七月四日所作《答襄阳郄将军书》。
[62](宋)王象之撰:《舆地纪胜》卷44《盱眙军·景物下》载:“淮山楼,在郡治。”(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793页)又有“起秀亭”,治西北玻璃泉上,旧名“会景”,后改曰“参云”,曰“揽秀”。绍兴中,知盱眙军吴说改曰“淮山伟观”。据此,淮山当是盱眙的代称。
[63]参方积六:《黄巢起义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181页。
[64]《桂苑集》卷4《泗州于涛尚书·别纸》。
[65]《资治通鉴》卷254“中和元年(881)八月”条,第8256页。
[66]《册府元龟》卷667《内臣部·立功》,第7692页。
[67]《旧唐书》卷184《杨复光传》,第4773页。
[68]《资治通鉴》卷254“中和元年(881)五月”条,第8252页。
[69]见《桂苑集》卷11,中和二年(882)七月四日所作《答襄阳郄将军书》。
[70]《资治通鉴》卷254“中和元年(881)十二月”条,第8261页。
[71]《资治通鉴》卷254“中和二年(882)正月”条,第8262页。
[72]《资治通鉴》卷254“中和二年(882)正月”条,第8262页。
[73]《资治通鉴》卷254“中和二年(882)正月”条,第8261—8262页。
[74]《资治通鉴》卷254“中和二年(882)正月”条,第8262页。
[75]淮口镇的记载,除《桂苑集》外,所见仅有《通鉴》卷251“咸通九年(868)十二月”条《考异》引《续皇王宝运录》,其中提到庞勋围泗州军队与救援泗州军队的战斗经过,援军翟行约败后,“贼遂围淮口镇”。李湘出军再败,“却入镇者,使竖降旗”。(第8134页)可知官军屯驻地为淮口镇。又据《考异》所引《彭门纪乱》记载则为“时淮南、宣、润三道发兵戍都梁山旧城,与泗州隔淮而已”。(第8133页)则官军驻屯地为都梁城。又《通鉴》记载援军戴可师“欲先夺淮口,后救泗州,壬申,围都梁城”。(第8135页)从以上这些记载可以判断镇口镇在都梁山,其山上本有“都梁旧城”,淮口镇或即依其旧城而筑。又据《全唐文》卷736沈亚之《淮南都梁山仓记》提到:“元和九年(814),陇西李稼为盐铁官,掌淮口院”(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7605页),于淮南都梁山筑转运仓,恐也与淮口镇之设有关。
[76]《文苑英华》卷809《泗州重修鼓角楼记》,第4276页。
[77]《文苑英华》卷809《泗州重修鼓角楼记》,第4276页。
[78]《鼓角楼记》作于中和五年(885),防御使刘公仍在任上。《宋高僧传》卷18《唐泗州普光王寺僧伽传附术叉传》有“中和四年(884),刺史刘让,厥父中丞忽夜梦一紫衣僧”(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452页)云云论述,则此泗州防御使刘公当是刘让。
[79]《文苑英华》卷809《泗州重修鼓角楼记》,第4276页。
[80]《文苑英华》卷809《泗州重修鼓角楼记》,第42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