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豫两州所置权宜政区
兖、豫两州是曹操进图天下的根基,还在中原板荡、形势未朗的情况下,荀彧便认识到这一地域于曹操基业的重要性,并促成曹操立足两州的诸多战略行为。如兴平元年(194)陶谦死后,建议曹操不急于取徐州,而是回攻吕布,稳定兖州;官渡之战后,反对曹操南讨刘表,而固守兖、豫两州。后来曹操在奖赏荀彧时特别提到这一“指纵之功”、“巍巍之勋”[4],认识到官渡之战后如果南征刘表,后果将不堪设想:“委弃兖、豫,利既难要,将失本据。”[5]曹操迎立献帝都许,政权中心进入曹操立足的区域,曹操的根基也因此取得了地缘政治优势。
兖州是曹操开始步入政治舞台的活动场所,从顿丘令到东郡太守再到兖州牧,在迎立汉献帝前,曹操在这个舞台上已经取得了辉煌的业绩,并开始了对兖州的政区调整以服务于自己的战略目标。兖州东临黄巾渊薮青州,北界黑山渊薮和袁绍的势力范围冀州。初平年间,曹操分别以东郡太守、兖州牧的身份给予黑山、黄巾以致命打击。此后,割据冀州的袁绍成为曹操在北方的强大对手,濒临河北的东郡于是成为战略前方,兖州州治亦自腹地昌邑移向接近前线的鄄城,[6]为了加强东郡的军事力量,作为州治的鄄城和邻近的廪丘两县自济阴郡度属东郡。[7]东郡太守亦是一时之选,曹操领兖州牧后,夏侯惇为东郡太守。
兖州境内的两个新置郡嬴郡和离狐郡都是因人而置,不久即废。《魏志·糜竺传》注引《曹公集》载公表曰:“泰山郡界广远,旧多轻悍,权时之宜,可分五县为嬴郡,拣选清廉以为守将。偏将军糜竺,素履忠贞,文武昭烈,请以竺领嬴郡太守,抚慰吏民。”[8]知嬴郡因糜竺而设。糜竺为东海朐人,“祖世货殖,僮客万人,訾产钜亿,后徐州牧陶谦辟为别驾从事”,糜氏家族是地方豪强,且因陶谦的缘故很早就与刘备结缘,不久,糜竺与弟彭城相糜芳“皆去官,随先主周旋”。[9]从太守糜竺的行踪分析,嬴郡当置于建安三年(198)曹操平定吕布后。同年,刘备再次据有下邳,和曹操翻脸,时“郡县多叛曹公为先主”[10],糜竺盖于此时去官随先主,嬴郡亦废,存在时间不到一年。嬴郡所领五县,吴增仅考订为嬴、南武阳、南城、牟、平阳五县,“均泰山郡极南地,地形长狭,错居东莞、琅琊、东海、鲁郡之间”[11]。李晓杰指出吴氏于地望失考,嬴县地处泰山北境,“以理度之,嬴郡之设本应割泰山郡北部地而置才是”[12]。嬴郡辖境虽不可考,但曹操表奏中保存了析泰山置嬴郡,以糜竺为太守这一政区行为的历史、地理和人事信息。离狐郡因李典而设,李典从父乾为济阴郡乘氏县的豪族,有宾客数千家,李典继承家业、统领家兵后,即迁离狐太守。建安五年(200),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李典“率宗族及部曲输谷帛供军”[13],远远超出了离狐太守的职能,愈见离狐郡之设的权宜性和针对性。黎东方明白道出了离狐郡与李典的关系:“曹操因人设政,临时把离狐县升格为郡,为的是奖励李典。后来,李典不断地立功,不断地升官,当不当这离狐郡太守已无所谓,曹操就又恢复了离狐的县的地位,废掉了这个所谓离狐郡。”[14]离狐郡置郡时间不可考,[15]曹操破袁绍后,李典升为裨将军,离狐郡当废于此时。
豫州既是曹操桑梓之邦,又是傀儡朝廷的都城所在。相对于兖州前线,豫州是曹操与袁绍对峙的后方,常为袁绍所招诱摇动,存在不安定的因素。汝南郡南邻刘表治下的荆州,建安初,张绣屯聚在宛、穣一带,与刘表联合,时时骚扰曹操对袁绍作战的后方。在一次曹军不利的危急情况下,李通连夜赶来助战,协助曹操击破张绣。作为回报,曹操遂分汝南二县,以李通为阳安都尉。[16]李通起兵于朗陵,在归附曹操前已经是地方豪强,因李通而设的阳安都尉有效巩固了曹操后方。如袁绍举兵南侵,遣使招诱豫州诸郡,“诸郡多受其命,惟阳安郡不动,而都尉李通急录户调”[17]。阳安都尉或称阳安郡(参见上文),李通或称“领阳安太守”[18]。钱大昕对此解释为:“《魏略》称通领阳安太守,盖以都尉行太守事也。《赵俨传》袁绍遣使招诱诸郡,惟阳安郡不动,盖当时都尉别领县者亦称郡矣。”[19]阳安都尉领有朗陵、阳安两县,李通与朗陵长赵俨同治,知阳安都尉治朗陵。阳安都尉因人而置,[20]李通迁汝南太守后即废。[21]
颍川郡作为京畿,率先实行屯田。建安元年(196),曹操采纳枣祇、韩浩议,屯田许下,[22]取得成效后,“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23]。屯田机构逐渐成为郡县之外的独立系统,建安年间,颍川郡即有颍川典农中郎将见于记载。[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