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论文
1.陈健梅:《从汉中东三郡的政区建置看魏国战略目标的调整与实现》,《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1年第4期。
2.陈健梅:《从政区建置看吴国在长江沿线的攻防策略》,《中国史研究》2010年第1期。
【注释】
[1](晋)陈寿撰:《三国志》卷6《袁绍传》注引《献帝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95页。
[2](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9“献帝”,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42页。
[3]《三国志》卷1《武帝纪》注引《魏武故事》,第32—34页。
[4]《三国志》卷10《荀彧传》注引《彧别传》,第317页。
[5]《三国志》卷10《荀彧传》注引《彧别传》,第316页。
[6]《元和郡县图志》卷11“濮州”载:“在汉为济阴郡之鄄城也,后汉献帝于此置兖州。”(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95页)又,卷10“兖州”载:“兖州所理不恒,献帝初平三年移兖州理济阴之鄄城,以魏太祖曹操为兖州牧,魏仍移兖州理东郡之廪丘,晋不改。”(第263页)
[7]吴增仅认为两县为魏武领东郡时移来(《三国郡县表》卷2“魏兖州部”,《二十五史补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36—37页),误,当是曹操领兖州,鄄城为州治时,两县自济阴移东郡。
[8]《三国志》卷38《糜竺传》注引《曹公集》,第970页。
[9]《三国志》卷38《糜竺传》,第969页。
[10]《三国志》卷32《先主传》,第875页。
[11]《三国郡县表》卷2“魏兖州部·嬴郡”,第42页。
[12]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46页。
[13]《三国志》卷18《李典传》,第533页。
[14]黎东方:《细说三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80页。
[15]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15《三国志一·李典传》载:“史无置郡之文,盖建安初暂置而即罢耳”,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30页。
[16]《三国志》卷18《李通传》,第535页。
[17]《三国志》卷23《赵俨传》,第668页。
[18]《三国志》卷23《赵俨传》注引《魏略》载:“俨与领阳安太守李通同治”,第669页。
[19]《廿二史考异》卷15《三国志一·李通传》,第330页。
[20]吴增仅据曹操破张绣的时间推定阳安都尉置于建安三年(198),见《三国郡县表》卷1“魏豫州部·阳安郡”,第19页。
[21]《三国志》卷18《李通传》载:“刘备与周瑜围曹仁于江陵,别遣关羽绝北道。通率众击之。”(第535页),时李通已为汝南太守,知阳安都尉之废至迟在建安十四年(209)。
[22]《三国志》卷1《武帝纪》,第14页。
[23]《三国志》卷1《武帝纪》注引《魏书》,第14页。
[24]《三国志》卷1《武帝纪》载:建安二十三年(218),吉本、耿纪、韦晃等反,攻许,“烧丞相长史王必营,必与颍川典农中郎将严匡讨斩之”,第50页。
[25]《三国志》卷1《武帝纪》,第9—10页。
[26]《三国志》卷1《武帝纪》,第28页。
[27]《三国志》卷1《武帝纪》,第11页。
[28]《三国志》卷10《荀彧传》,第310页。
[29]据李晓杰考证,其时城阳郡乃析瑯邪、北海、东莱三郡而置。(《东汉政区地理》,第68页)则城阳郡之置跨东汉青、徐两州。
[30]据李晓杰考证,东莞乃析琅琊、齐郡、泰山而置。(《东汉政区地理》,第67页)则东莞郡之置跨东汉青、徐、兖三州。
[31]《三国志》卷1《武帝纪》,第16页;又,卷18《臧霸传》载:“割青、徐二州,委之于霸”,第537页。
[32]钱大昕据《臧霸传》,认为东莞与城阳、利城、昌虑郡同时置于建安三年(198)擒吕布之时。(《廿二史考异》卷15《三国志一·武帝纪》,第317页)
[33]《三国志》卷18《臧霸传》载:“太祖以霸为琅邪相,(吴)敦利城、(尹)礼东莞、(孙)观北海、(孙)康城阳太守,割青、徐二州,委之于霸”,第537页。
[34](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62“献帝建安三年(198)十二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2007页。
[35]《三国志》卷1《武帝纪》,第28页。
[36]《三国志》卷2《文帝纪》载,黄初六年(225)六月利城郡兵蔡方等反,杀太守徐质。(第85页)洪亮吉据此,疑“因方等反郡遂废”。(《补三国疆域志》,《二十五史补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53页)
[37]《三国志》卷12《何夔传》,第379页。
[38]吴增仅认为:“当时因黄巾起青、徐间,郡县廖阔难治,故又分东莱、北海置长广郡。”(《三国郡县表》卷3“魏青州部·长广郡”,第55页)非是。
[39]《三国志》卷12《何夔传》,第380页。
[40]《三国郡县表》卷3“魏青州部·长广郡”,第55页。
[41](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卷9《献帝纪》载:建安十年(205),“曹操破袁谭于青州”,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383页。
[42]《三国志》卷18《李典传》载:“邺定,与乐进围高幹于壶关,击管承于长广,皆破之”,第534页。
[43]《三国志》卷21《卫觊传》载:觊与荀彧书:“关中膏腴之地,顷遭荒乱,人民流入荆州者十万余家,闻本土安宁,皆企望思归”,第610页。
[44]见《三国志》卷16《杜畿传》注引《魏略》,第494页。
[45]《三国志》卷21《卫觊传》,第610—611页。
[46]《三国志》卷13《钟繇传》,第393页。
[47](晋)司马彪撰:《后汉书》志第19《郡国志一》,第3408页。
[48]《补三国疆域志》,第76页;《三国郡县表》卷4“魏雍州部·汉兴郡”,第78页。
[49]《东汉政区地理》,第24页。
[50]《三国志》卷23《裴潜传》注引《魏略》,第674页。
[51]《三国郡县表》卷1“魏司州部·左内史郡”,第10页。
[52]《三国郡县表》卷4“魏雍州部·汉兴郡”,第78页。
[53]《后汉书》卷9《献帝纪》载此事于献帝兴平元年(194)六月(第376页),不确。吴增仅亦从《典略》,即建安初年分凉州河西四郡置雍州。(《三国郡县表》卷4“魏雍州部·雍州”,第69页)
[54]《三国志》卷18《庞淯传》注引《典略》,第547页。
[55]辛德勇:《两汉州制新考》,《文史》2007年第1辑。
[56]吴增仅据《续汉书·郡国志》注与《晋书·地理志》推定武威太守张雅请立郡于兴平二年(195),而立郡在建安初年分立雍州之后。(《三国郡县表》卷5“魏凉州部·西海郡”,第83页)
[57]吴增仅:“考建安初分河西四郡置雍州尚无西郡,则郡立于分置雍州之后。”(《三国郡县表》卷5“魏凉州部·西郡”,第83页)
[58]西平郡为《晋书》卷14《地理志上》序例魏武所置十二郡之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433页)。吴增仅据《魏志·王修传》注引《魏略》、《魏志·杜畿传》、《魏志·张既传》注引《魏略》,推定“郡为建安中置无疑”。(《三国郡县表》卷5“魏凉州部·西平郡”,第83页)《后汉书》志第28《百官志五》注引《献帝起居注》所载雍州统郡已有西平郡(第3618页),则西平郡至迟置于建安十八年(214)前。
[59]《东汉政区地理》,第151页。
[60]《三国志》卷54《周瑜传》云:“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第1261页。
[61]《读通鉴论》卷9“献帝”,第232页。
[62]《后汉书》卷9《献帝纪》,第384页。
[63]《后汉书》卷9《献帝纪》载:“立皇子熙为济阴王,懿为山阳王,为济北王,敦为东海王”,第386页。
[64]《后汉书》卷9《献帝纪》李贤注引《山阳公载记》,第386页。
[65]《后汉书》卷9《献帝纪》,第380页。
[66]《三国志》卷14《董昭传》,第438页。
[67]《三国志》卷1《武帝纪》:“诏书并十四州,复为九州”,第37页;又,《后汉书》卷9《献帝纪》:“复《禹贡》九州”,第387页。
[68]《后汉书》志第28《百官志五》引《献帝起居注》,第3618页。
[69]《三国志》卷15《贾逵传》:“太祖征马超,至弘农,曰‘此西道之要’,以逵领弘农太守”,第481页。
[70]《三国志》卷15《张既传》:“自三辅拒西域,皆属雍州”,第474页。
[71]《三国志》卷1《武帝纪》注引《三辅决录注》,第50页。
[72]曹丕篡汉后,方才对政区名称进行了大量的“压胜”处理,如改高陵县为高陆县(《太平寰宇记》卷26“关西道二·高陵县”,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566页)、改博陵县为博陆县(《三国郡县表》卷2“魏冀州部·博陵郡”,第34页)。
[73]《三国志》卷10《荀彧传》,第315页。
[74]《三国志》卷18《臧霸传》,第537页。
[75]《三国志》卷18《臧霸传》注引《魏书》,第539页。
[76]《三国志》卷18《李典传》,第534页。
[77]《三国志》卷15《梁习传》,第469页。
[78]《三国志》卷11《田畴传》,第343页。
[79]钱大昕:“疑广平下衍一‘之’字,任城属兖州,不当以益魏郡,盖亦衍一‘城’字。”(《廿二史考异》卷16《三国志一·武帝纪》,第318页)
[80]《三国志》卷1《武帝纪》,第36页。
[81]《三国志》卷1《武帝纪》,第38—39页;又,《后汉书》卷9《献帝纪》载:“曹操自立为魏公,加九锡”,第387页。
[82]《三国志》卷1《武帝纪》,第42页。
[83]《晋书》卷14《地理志上·司州》,第418页。
[84]《后汉书》志第28《百官志五》注引《献帝起居注》:“冀州得魏郡、安平、钜鹿、河间、清河、博陵、常山、赵国、勃海、甘陵、平原、太原、上党、西河、定襄、雁门、云中、五原、朔方、河东、河内、涿郡、渔阳、广阳、右北平、上谷、代郡、辽东、辽东属国、辽西、玄菟、乐浪,凡三十二郡。”(第3618页)冀州统郡数遥遥领先于他州。
[85]《三国志》卷15《张既传》:“是时,太祖徙民以充河北,陇西、天水、南安民相恐动。”(第472页)按:时在建安二十年(215)平定张鲁后。
[86]《三国郡县表》卷2“魏冀州部·乐陵郡”,第34页。
[87]《后汉书》卷9《献帝纪》,第387页。
[88]《三国志》卷1《武帝纪》,第39页。
[89]《晋书》卷14《地理志上·豫州》载:“魏武分沛立谯郡”,第420页。
[90]《三国郡县表》卷1“魏豫州·谯郡”,第19页。
[91]《三国志》卷1《武帝纪》注引《魏氏春秋》,第53页。
[92]《三国志》卷1《武帝纪》注引《曹瞒传》及《世语》云桓阶劝王正位,夏侯惇以为宜先灭蜀,蜀亡则吴服,二方既定,然后遵舜、禹之轨,王从之。(第53页)
[93]《后汉书》志第19《郡国一》注引《帝王世纪》云:“及魏武皇帝剋平天下,文帝受禅,人众之损,万有一存”,第3388页。
[94]建安十八年(213),曹操欲徙淮南民以避吴,“而江、淮间十余万众皆惊走吴”。(《三国志》卷14《蒋济传》,第450页)
[95]《三国志》卷17《张郃传》,第526页。
[96](晋)常璩撰,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卷2《汉中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3页。
[97]《三国志》卷15《张既传》载:“鲁降,既说太祖拔汉中民数万户以实长安及三辅”,第472页。
[98]《三国志》卷23《杜袭传》,第666页。
[99]《三国志》卷42《周群传》,第1020页。
[100]《三国志》卷15《张既传》,第472—473页。
[101]《三国志》卷25《杨阜传》,第704页。
[102]《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卷2《汉中志》,第96页。
[103]吴增仅认为:“阴平在武都南,更为悬远,亦必内徙。”(《三国郡县表》卷4“魏雍州部·阴平郡”,第79页)李晓杰则指出:“武都内徙在建安二十四年(219),故阴平郡之内徙至迟亦应在是年,唯内徙于何郡,史无确载,或亦如武都郡一样,侨置于左扶风界内。”(《东汉政区地理》,第181页)
[104]《三国志》卷1《武帝纪》,第42页。
[105]《三国志》卷30《乌丸鲜卑东夷传》注引《魏略·西戎传》,第858页。
[106]《三国志》卷1《武帝纪》载建安十九年(214):“省安东、永阳郡。”(第42页)据钱大昕考证,“安东”当为“南安”之讹,又据《明帝纪》:“太和二年(228),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叛。”推定“则南安仍未并省也”,“或者建安已省,而复置于魏初乎?”(《廿二史考异》卷15《三国志一·武帝纪》,第318页)所疑当是。又按:吴增仅据《方舆纪要》认为魏武改永阳为广魏(《三国郡县表》卷4“魏雍州部·永阳郡”,第74页),非是,广魏当属文帝时郡名,疑其与南安为文帝所复置。
[107]《三国志》卷1《武帝纪》,第45页。
[108]《晋书》卷14《地理志上·序例》,第407页。
[109]《元和郡县图志》卷1“四河东道”载:“汉末大乱,匈奴侵边,自定襄以西尽云中、雁门、西河之间遂空。建安中,曹公纠率散亡,立新兴郡”,第395页。
[110]《三国志》卷1《武帝纪》:“省云中、定襄、五原、朔方郡,郡置一县领其民,合以为新兴郡”,第45页;《晋书》卷14《地理志·并州》:“(建安)二十年(215),始集塞下荒地立新兴郡,后又分上党立乐平郡”,第428页。
[111]《东汉政区地理》,第127页。
[112]杨守敬认为《武帝纪》关于省四郡,郡置一县以立新兴郡的这则材料不能用来证明新兴郡只领四县:“武纪言置四县者,就省四郡言也,马邑、平城,故属雁门,非故郡,故不及之,其实当与云中等四县同置。”(《三国郡县表》卷5“魏并州部·新兴郡”杨守敬“补正”,第91页)
[113]《晋书》卷15《地理志下·荆州》:“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魏武尽得荆州之地,分南郡以北立襄阳郡,又分南阳西界立南乡郡,分枝江以西立临江郡”,第454页。
[114]《晋书》卷15《地理志下·荆州》,第454页。
[115](梁)沈约撰:《宋书》卷37《州郡志三·荆州刺史》宜都太守引习凿齿云:“魏武平荆州,分南郡枝江以西为临江郡,建安十五年(210),刘备改为宜都”,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119页。
[116]《晋书》卷15《地理志下·荆州》,第454页。
[117]《三国志》卷3《明帝纪》载:“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于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争也”,第103页。
[118]《后汉书》志第23《郡国志五·益州汉中郡》,第3506页。
[119]《三国志》卷1《武帝纪》载:“分汉中之安阳、西城为西城郡,置太守;分锡、上庸郡,置都尉。”(第45页)按:此段文字有脱漏,可与《后汉书》志第23《郡国志五·益州刺史》部注引《袁山松书》相校补:“建安二十年(215)复置汉宁郡,汉中之安阳、西城郡,分锡、上庸为上庸郡,置都尉。”(第3516页)钱大昕认为此前有房陵郡,但非曹操所置。(《廿二史考异》卷15《武帝纪》,第319页)胡三省疑房陵郡为刘表所置或蒯祺自立。(《资治通鉴》卷68“建安二十四年(219)五月”注,第2159页)田余庆先生持此观点,认为蒯祺“受刘表之命治理相邻的原益州汉中郡房陵县地,并受刘表私署为太守”。(《东三郡与蜀魏历史》,收于《秦汉魏晋史探微》,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246页)而吴增仅考证以为“刘表据有荆州八郡,内无房陵,疑建安二十年张鲁来降时魏武所置,至黄初元年复合于新城”。(《三国郡县表》卷3“魏荆州部·房陵郡”,第65页)李晓杰则因为房陵郡没有和西城、上庸同载于《魏志·武帝纪》而认为吴增仅此说“亦属臆测之说,无有实据”。(《东汉政区地理》,第168页)按:《三国志·武帝纪》关于西城、上庸郡的记载文字有脱漏,不能据此否定吴增仅之说。房陵郡之置,史无明文,于理推之,吴说可从。
[120]《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卷2《汉中志》称魏兴、上庸、新城三郡,“汉中所分也,在汉之东,故蜀汉谓之‘东三郡’”,第89页。
[121](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79“湖广郧阳府”,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3397页。
[122]原刊北京大学《国学研究》第1卷,1993年;后收入《秦汉魏晋史探微》,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244—261页。
[123]《资治通鉴》卷71“明帝太和二年(228)五月”胡三省注,第2244页。
[124]《三国志》卷32《先主传》,第883页;卷47《孙权传》,第1119—1120页。
[125]吴增仅据《续汉书·百官志五》注引《献帝起居注》建安十八年(213)省州并郡,内载豫州本有六郡,其时尚无弋阳,认为弋阳郡之立在建安十八年(213)后,又“考《田豫传》豫以弋阳太守从鄢陵侯彰平代始迁南阳太守,曹彰征代据本传,事在建安二十三年(218)”。(《三国郡县表》卷1“魏豫州部·弋阳郡”,第19页)
[126](唐)杜佑:《通典》卷181《州郡十一·弋阳郡光州》载:“魏分汝南、江夏置弋阳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4812页。
[127]《宋书》卷37《州郡志三·郢州西阳太守蕲阳令》载:“晋武帝太康元年(280),省蕲春郡,而(蕲春)县属弋阳。”(第1128页)而《宋书》卷36《州郡志二·江州寻阳太守》云:“太康元年(280)省蕲春郡”,以邾县属武昌。(第1086页)考《晋书》卷14《地理志上》,邾县当移属弋阳郡。(第422页)
[128]《三国郡县表》卷1“魏豫州部”杨守敬“补正”,第14页。
[129]《中国历史地图集》三国时期图组魏豫州弋阳郡标识四县为西阳、轪县、弋阳、期思,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第三册,第7—8页。
[130]《三国志》卷16《杜畿传附子恕传》,第499页。
[131]《三国志》卷1《武帝纪》注引《魏武故事》,第32页。
[132]《读通鉴论》卷9“献帝”,第232—233页。
[133]《读通鉴论》卷9“献帝”,第236页。
[134]《三国志》卷1《武帝纪》注引《魏氏春秋》,第53页。
[135]《读通鉴论》卷9“献帝”,第242页。
[136]《三国志》卷1《武帝纪》注引《魏氏春秋》,第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