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谋的废罢问题
参谋是幕府中最不稳定的一个僚佐,在唐代几次被提出废罢。首先是在“开元十二年(724),罢行军参谋,寻复置”[30];其次在三年后,亦即开元“十五年(727)二月三日,敕诸军不得奏置参谋军事”。[31]但实际上在该年以后,仍然可以可见到一些参谋的身影,如石云涛所考河西节度参谋崔圆、幽州节度参谋胡某、朔方节度参谋尹某,时间均在开元末、天宝初。[32]安史之乱以后,各个行军或镇军幕府中的参谋更是比比皆是,如上节提到的元帅行军参谋刘秩、剑南西川节度参谋杜甫、湖南都团练参谋张建封、容管经略招讨使参谋李荣初等,这是安史之乱爆发后,军情发生急剧变化,唐廷在全国范围内的各级幕府普遍恢复了参谋,以加强军事上的应对能力。
上述两次废罢参谋,时间短暂,旋即复置,但已经显示出参谋一职颇不稳定。到开成四年(839)六月,中书门下再次奏请废省参谋,与之一同被废的还有行军司马:
诸道节度使参佐,自副使至巡官共七员。观察使从事又在数内。虽大藩雄镇,有藉才能;而边鄙遐方,岂易供给?况行军之号,本系出师;参谋之职,尤是冗长。其行军司马及参谋,望勒停省。见任人如本道有相当职员,任奏请改转;其余官序稍高者,许随表赴京。到日,量才奖授郎、御史以下,各令冬荐。[33]
行军司马及参谋都带有“行军”之号,本来是出师所需,而藩镇军队常驻于地方,不必长年行军出师。杜佑早就指出,司马是官名,副使为使职,“使府不合设官充其寮吏。盖因授任者莫详其源,既有副使,又置司马,参杂重设”[34],导致行军司马与节度副使经常互相干越冲突[35],故在839年被中书门下提议废罢,得到唐文宗的批准。《新唐书·百官志四下》所记节度使僚佐为“行军司马、副使、判官、支使、掌书记、推官、巡官、衙推各一人”[36],未及参谋,当是受到该年废省诸道参谋的影响;至于行军司马仍然得列其中,是因为它在后来不仅得以恢复,而且职高位显,为欧阳修、范镇所关注,而参谋居于将校之末,遂被忽略。
会昌五年(845)九月,中书门下奏请裁减诸道僚佐员额:
西川本有十二员,望留八员:节度副使、判官、掌书记、观察判官、支使、推官、云南判官、巡官;
……
山南东道、郑滑、河阳、京南、汴州、昭义、镇州、易定、郓州、魏博、沧州、陈许、徐州、兖海、凤翔、山南西道、东川、泾原、邠宁、河中、岭南,已上旧各有八员,望各留六员:节度副使、判官、掌书记、推官、观察判官、支使;
振武、灵夏、益州、鄜坊,旧各有八员,缘边土地贫,望各留五员:节度副使、判官、掌书记、推官、观察判官;
浙东、浙西、宣歙、湖南、江西、鄂岳、福建,以上旧各有六员,望各留五员:团练副使、判官、观察判官、支使、推官;
黔中旧有十员,望各留六员:经略副使、判官、招讨判官、观察判官、度支盐铁判官。[37]
这里在诸道节度、团练、经略、招讨使府中,皆无行军司马及参谋,说明开成四年(839)提议废省两职的建议被认真地贯彻执行下去。会昌六年(846)八月,新即位的唐宣宗颁布《给夏州等四道节度以下官俸敕》,提到节度副使、判官、掌书记、观察判官、推官等僚佐[38],亦无行军司马及参谋,同样证明了这一点。
然而,至晚在唐懿宗咸通年间(860—874)又恢复了行军司马及参谋,如咸通九年(868),令狐绹镇维扬,有小将马举破庞勋有功,被懿宗“除举淮南行军司马”。[39]十一年(870),剑南西川“节度使卢耽召彭州刺史吴行鲁,使摄参谋”[40];中和元年(881),宰相王铎为诸道行营都统,“铎使参谋、中书舍人郑昌图知昭义留事,欲遂为帅”[41],分别为唐末镇军之节度使、行军之都统幕府中的参谋。咸通时行军参谋及司马的恢复设置,显然是为了应对农民起义、藩镇战乱之需。
不过,唐末复置行军司马及参谋似乎没有普及所有的藩镇,到五代后唐同光二年(924)九月二十八日,吏部司封奏曰:
今又伏见诸道有奏置行军司马并参谋者,其职位实在副倅之上。[42]
“副倅”指节度副使,能够位居节度副使之上的当是行军司马,而参谋的地位则较为低下。在敦煌文献及莫高窟题记中,经常出现归义军幕府中的参谋,如第98窟题记有“节度押衙、行军参谋、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御史中丞、上柱国翟奉达一心供养”,而第220窟中有三处翟奉达的题记则皆曰随军参谋[43];S.1563《甲戌年(914)五月十四日西汉敦煌国圣文神武王张承奉敕》亦提到“押衙、知随军参谋邓传嗣女自意”。[44]除了藩镇幕府中的参谋外,五代中央司天监中还设有天文参谋。从翟奉达从事历日编撰及赵延乂等人为天文参谋看,五代时期参谋的恢复设置,更多的是与五代军阀纷争、正朔不一,参谋的职掌发生巨大的变化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