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建曹氏集团政治中心
曹操起家于兖州,挟天子于豫州,建王国于冀州。冀州成为曹操最后选定的曹氏集团政治中心。
早在建安九年(204)曹操平冀州、领冀州牧时就有人建言:“宜复古置九州,则冀州所制者广大,天下服矣。”曹操将从其议,荀彧以为当待“天下大定,乃议古制”[73]。九州之议虽寝,然冀州所制广大的思想却被曹操切实地贯彻,直至建安十八年(213)正式复古九州。
破邺城后,曹操便以冀州牧常驻邺城,开始营建自己的政治中心。围绕这一中心,曹操首先将大批部将的家属和部曲作为质任安排在魏郡,如建安九年(204),曹操破袁谭于南皮后,臧霸“因求遣子弟及诸将父兄家属诣邺”[74],孙礼亦“遣子弟入居邺”[75]。建安十一年(206),平定高幹和管承后,李典“徙部曲宗族万三千余口居邺”[76]。平定高幹后,梁习为并州刺史,“诱谕招纳”,使豪右诣幕府,又“发诸丁强以为义从”,“吏兵已去之后,稍移其家,前后送邺,凡数万口”。[77]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平定三郡乌桓后,田畴将袁尚家属及宗人三百余家居邺。[78]邺城聚集了大批可以驱使各地部将、义从的人质,为曹操所控制。
建安十七年(212),曹操自邻近地区割度多县,增益魏郡:“割河内之荡阴、朝歌、林虑,东郡之卫国、顿丘、东武阳、发干,巨鹿之廮陶、曲周、南和,广平之任城,[79]赵之襄国、邯郸、易阳以益魏郡。”[80]魏郡经此调整,蔚为大郡。十八年(213),复古九州后不久,诏以冀州之河东、河内、魏郡、赵国、中山、常山、巨鹿、安平、甘陵、平原凡十郡,封曹操为魏公。[81]鉴于魏郡统县过于繁多,同年,曹操分魏郡为东西部,置都尉。[82]魏郡东、西部都尉辅翼魏郡,俨然与旧京三辅相类。魏郡历魏的发展,政治、经济、文化地位至晋不衰,以至司马氏将其自冀州划入京畿所在的司州。[83]
以邺为都城的魏国依托九州之首——冀州,[84]邺城所在的魏郡位于河北平原腹地,是冀州的首郡。曹操对魏国的营建包括移民、置郡等一系列措施,曹操徙民充实河北的范围甚至惊动陇西诸郡。[85]乐陵郡与章武郡之置当是曹操大规模移民河北的结果,建安十八年(213)省州并郡时冀州所统无此两郡。考韩暨于建安十八年(213)领乐陵太守,吴增仅由此推定乐陵郡置于建安十八年(213)魏国初建时[86];章武郡为《晋书·地理志》魏武所置十二郡之一,具体建置时间无考,然其置于建安十八年(213)后,当于曹操徙民河北有关。两郡地均濒海,两汉时为沮洳地,人口稀少,曹操时因移民而有所发展,得以置郡。除了移民、置郡这些措施而外,曹操还将东汉宗室势力赶出魏国领土,如建安十八年(213),徙赵王珪为博陵王。[87]
随着魏郡辖境的扩大和平原郡及随后析出的乐陵郡北属冀州,冀州南与兖州、青州基本上以黄河为界,并跨黄河辖有高唐、茌平两县。东汉时,青州与兖州州境越过黄河控制冀州的格局转而为冀州州境越过黄河控制青州、兖州。魏国虽然没有囊括冀州全部,但曹操为魏公后,“以丞相领冀州牧如故”[88],曹操没有将这一包含了曹氏政治中心的大州托付给别人。
此外,曹操还将桑梓之邦谯县别置为郡,[89]吴增仅据《魏志·王粲传》、《献帝起居注》,推定谯郡“因建安十八年(213)夏五月魏国既建,乃特立谯郡比丰沛耳”[90]。谯郡之置虽只是曹操得志后给予家乡的荣宠,但其政治地理意义正如吴增仅所指出的,是曹氏天下的“丰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