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姓名工具书
我国姓名录的著作起源甚早,东汉应劭《风俗通·姓氏篇》之后,历代皆有专著,主要有:刘宋何承天《姓苑》,梁元帝《古今同姓名录》,唐林宝《元和姓纂》,南宋黄邦先纂《群史姓纂韵编》,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明凌迪知《万姓统谱》,明余寅《同姓名录》,明末傅山《两汉书姓名韵》。但直到清乾嘉时期,真正称得上索引专著的屈指可数。清代处于索引的发展期,章学诚与汪辉祖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索引学家。章学诚曾编制了《明史列传人名韵编》、《历代纪年经纬考》与《历代纪元韵览》,并在《校雠通义》等著作中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索引理论。汪辉祖则用26年时间,不惮考索钩稽之烦劳,编著历代正史的人名索引或同名索引工具书5种,为人们检索和研究历史人物提供了极大便利,并为后人编制同类工具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索引又称通检、备检、韵编、引得,是将书籍资料中的各种事物名称,如字、词、人名、书名、刊名、篇名、内容主题等,分别摘录,注明出处,按字顺或分类排列,附在一书之后,或单独编辑成书,成为检索图书资料的一种工具。索引的编纂,对学术界贡献巨大。叶圣陶《十三经索引》序云:“一语弗悉其源,则摊书寻检,目光驰骋于纸面,如牧人之侦亡畜,久乃得之,甚矣其惫。”洪业在《引得说》中也指出:“引得者,予学者以游翔于载籍中之舟车也。舟车愈善,则其所游愈广,所入愈深。且减其手足中之劳,而增其师友蹉磨之便,博约深精可期也。”[33]但长期以来,人们普遍不重视索引,“我国古代目录学之最大特色为重分类而轻编目,有解题而无引得”。[34]学者注重写札记、专著、注释,而不愿意编索引,“清代较有名的学者中编索引的,只有前面提到的汪辉祖,但当时只把他看作二三流人物,挤不进一流行列”。[35]其实,编纂索引是一件复杂、琐碎、枯燥无味又要求一丝不苟的工作,“非极精细极有毅力,不能为,不肯为,为亦不精而不适于用也”。[36]汪辉祖正是以精细谨严的治学精神来编制正史工具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