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视野中的济宁和济宁地区
从明清时期地理、经济和文化的角度看,处在华北平原上的山东省由几个特色各异的地区组成。[103]在饶济凡将开埠前的明清中国城市分为7级的谱系中,山东省内只有沿运河的济宁、临清和距运河不远的济南被列入3a级城市,在19世纪中叶之前的华北平原,排在被定为二级城市的京师北京之后。[104]鲍德威将19世纪的山东分成4个地区,分别以济宁、临清、济南和潍县为中心。每个城市都有10万以上的人口,属于饶济凡意义上的“三级”城市。[105]周村在19世纪末作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也跻身这一行列。所有这些城市都占据交通之便。在明清时期的山东,几条纵横的驿路或陆路干线为沿线的商品化、城市化和区域间的经济联系提供了条件。其中,南北驿路在运河以东,与运河平行,穿越山东西部;有些路段直接以运河替代。[106]东西大道贯通济南与胶东半岛东部,并有几条支路通达各沿海港口。从东到西,三级或四级的城市包括蓬莱(登州府府治)、潍县、济南以及县一级和县以下的城镇都在这条路上或距离不远。[107]潍县的重要性取决于它连接西部内陆与东部沿海的战略位置。济南的重要性主要源于它作为省治的政治和文化地位。
在山东西部,财富和人口向运河两岸城市、市镇和初级市场的集中,开拓了运河地区的城市空间,产生了一个城市化的狭长地带。在这个地带上,由南至北的著名山东运河城市计有峄县、济宁、聊城、德州、临清,均为县或州或府衙门所在地。它们因傍依运河而发生商品化和城市化的巨大变化,并带动各自临近的边缘地区。在这个生意兴盛的贸易地带上,通俗文化也发展起来。明末小说《金瓶梅》被认为是山东西部运河城市市民生活的一种现实主义写照。[108]
从总体上讲,如何评估明清时期山东的经济?从明中期到清晚期,山东的农业产品加工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引发了传统作物种植业的变革,但专业化生产的重要市镇在山东数量不多。实际上,这种薄弱环节是当时中国多数大区、区或地区和亚地区经济体共同的现象。例外的情形表现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部分运河流域。其中济宁地区和临清地区在山东和中国北方颇为鹤立鸡群。
在明清时期,一般各省不存在商品流通的独立省内市场网络,而各个地区或亚地区的经济都有各自的轨道和线路。然而,同一行政区划内频繁、有规则的省内交流和交换是可能的。在山东境内,东西部之间的贸易是最重要的商业交换,而东部借此连接到以运河为主干的南北全国商业网络中。山东西部境内地区及亚地区之间的交换则属于运河南北跨区域流通的一部分,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即是济宁和临清之间的紧密联系。乾隆五十年的临清州志触及了两地的关系:“临清为四方辐辏之区,地产麦谷,不敷用,犹取资于商贩……其有从汶河来者,济宁一带之粮米也。布帛亦皆来自济宁,舳舻千里,衣粗食粝者取给焉。精美轻赍之物,随粮艘而麇至,盖犹易矣。”[109]这里透露出当时济宁棉纺业水平高于临清的信息,说明了市场机制在区域流通中的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