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论文

二、论文

1.鲍永军:《汪辉祖史学成就初探》,《浙江学刊》1996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1996年第12期转载。

2.鲍永军:《王世贞史学理论探析》,《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3.鲍永军:《王世贞的史学思想》,《史学史研究》2001年第3期。

4.鲍永军:《清代名幕汪辉祖》,《浙江档案》2002年第4期。

5.鲍永军:《章学诚佚文一篇》,《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年第2期。

6.鲍永军:《试论永嘉事功学派的史学思想》,《史学史研究》2003年第2期。

7.鲍永军:《章学诚佚文三则》,《文献》2003年第2期。

8.鲍永军:《论南宋永嘉事功学派史学的基本特征》,《浙江历史论丛》第1辑,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

9.鲍永军:《绍兴师爷汪辉祖》,《文史知识》2005年第7期。

10.鲍永军:《略论蔡东藩在通俗史学上的贡献》,《蔡东藩研究》,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

11.鲍永军:《史姓韵编》评介,仓修良主编《中国史学名著评介》第三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

12.鲍永军:《元史本证》评介,仓修良主编《中国史学名著评介》第三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

13.鲍永军:《仓修良教授访谈录》,《史学史研究》2006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2006年第9期转载。

14.鲍永军:《试论明清史学的发展及其特征》,《历史文献研究》第25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15.鲍永军:《论欧阳修的谱牒学贡献》(合撰),《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6期。

16.鲍永军:《汪辉祖著述考》,《文献》2007年第4期。

17.鲍永军:《“史志同源”等于否定方志学科》,《中国地方志》2008年第12期。

18.鲍永军:《高似孙生平事迹考辨》,《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11期。

19.鲍永军:《旧志整理述论》,《中国地方志》2015年第10期。

20.鲍永军:《吴泽先生与通俗史学研究》,《史学理论与史学史集刊》2015年卷。

【注释】

[1](清)潘衍桐:《两浙轩录续录》卷11《汪辉祖传》。

[2](清)汪辉祖:《病榻梦痕录》卷下“乾隆六十年(1795)”条,道光三十年(1850)清河龚裕重刻本。

[3](清)汪辉祖:《梦痕录余》,嘉庆十二年(1807)条,道光三十年(1850)清河龚裕重刻本。

[4]《梦痕录余》,嘉庆四年(1799)。

[5]《梦痕录余》,嘉庆十年(1805)。

[6](清)汪辉祖:《史姓韵编》序。

[7]《病榻梦痕录》卷下“乾隆六十年(1795)”。

[8](清)汪辉祖:《双节堂庸训》卷5《读书以有用为贵》,道光三十年清河龚裕重刻本。

[9]《梦痕录余》,嘉庆四年(1799)。

[10](清)汤金钊:《寸心知室诗文经进集》卷6《祭汪龙庄先生文》,清刊本。

[11]《学治臆说·暇宜读史》,道光三十年(1850)清河龚裕重刻本。

[12]《萧山县志稿》卷30《艺文》,1935年铅印本。

[13](清)吴锡麒:《有正味斋骈体文续集》卷8《汪龙庄同年诔》,嘉庆十三年(1808)刻本。

[14]邓云乡:《水流云在杂稿·汪辉祖及其著述》,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186页。

[15]陈让:《史学工具书努力者汪辉祖年谱》,《辅仁学志》第1卷第2期。

[16]胡适:《考据学的责任与方法》,《胡适作品集》第15卷,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86年。

[17]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394页。

[18]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345页。

[19]汪辉祖撰、姚景安点校:《元史本证》,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20]嘉庆五年(1800)九月,汪继培乡试不售,故汪辉祖令继培重校《元史本证》,时为嘉庆五年(1800)。黄兆强《汪辉祖年谱》将继培重校一事,系于嘉庆六年(1801)条,误。

[21]黄兆强:《清人元史学探研》,台北:稻香出版社,2000年,第216页。

[22]《清人元史学探研》,第217页。

[23]《梦痕录余》,嘉庆四年。

[24]《梦痕录余》,嘉庆六年。

[25]姚景安:《元史本证点校说明》。

[26]姚景安:《元史本证·点校说明》。

[27]陈垣:《校勘学释例》卷6《校例·校法四例》,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28]《清人元史学探研》,第239页。

[29]齐思和:《近百年来中国史学的发展》,《燕京社会科学》第2卷。

[30]李思纯:《元史学》,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第63页。

[31]方龄贵:《我和蒙元史研究》,《学林春秋》初编下册,北京:朝华出版社,1999年,第701页。

[32]杨志玖:《我怎样学元史》,《元史三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84页。

[33]洪业:《引得说》,《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洪业、杨联陞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21页。

[34]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结论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35]黄永年:《古籍整理概论》,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第145页。

[36]陈让:《史学工具书努力者汪辉祖年谱》,《辅仁学志》第1卷第2期。

[37]《章学诚遗书》卷29《与汪龙庄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38]万国鼎:《索引与序列》,《图书馆学季刊》1928年第2卷第3期。

[39]王钟翰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洪业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9页。

[40]胡适:《国学季刊发刊词》,载《胡适作品集》第7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6年,第129页。

[41]梁启雄:《廿四史传目引得序》,香港:太平书局,1964年。

[42]王云五主编:《续修四库全书提要·子部·史姓韵编》,台北:商务印书馆,1972年,第1705页。

[43]吴宏一:《中国文学研究的困境与出路》,《文学评论》1999年第6期,第70—78页。

[44]彭作桢:《古今同姓名大辞典序》,上海:上海书店,1983年。

[45]《元史·出版说明》,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46]韩儒林:《关于西北民族史中的审音与勘同》,收于《穹庐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14页。

[47]《梦痕录余》,嘉庆八年(1803)。

[48]《四库全书总目》卷四46《史部·正史类二·钦定辽金元三史国语解》,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49]《章学诚遗书》卷8《三史同名录序》。

[50]《章学诚遗书》卷8《三史同名录序》。

[51](清)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卷62《三史同名录》,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52]《元史人名索引·前言》,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53]方龄贵:《我和蒙元史研究》,《学林春秋》初编下册,第701页。

[54]丁明俊:《深切怀念杨志玖教授》,《回族研究》2002年第3期,第91—96页。

[55]杨志玖:《回回人与元代政治》(五)(下)《行中书省的回回》,《回族研究》1995年第2期,第9—26页。

[56](清)杨希闵:《重刊汪龙庄先生<病榻梦痕录>序》,《病榻梦痕录》,同治十一年(1872)刻本。

[57]胡适:《中国的传记文学》,耿云志、李国彤编《胡适传记作品全编》第4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第208页。

[58]姜义华编:《胡适学术文集·中国文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604页。

[59]胡颂平编:《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第9册,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年,第3220页。

[60]姜义华编:《胡适学术文集·中国文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605页。

[61]杜春和编:《胡适演讲录》,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21页。

[62]林满红:《世界经济与近代中国农业——清人汪辉祖一段乾隆粮价论述之解析》,载《近代中国农村经济史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年;岸本美绪:《评林满红<世界经济与近代中国农业——清人汪辉祖一段乾隆粮价论述之解析>》、林满红:《与岸本教授论清乾隆年间的经济》,均载《“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8期,1997年。

[63]卫挺生:《清季中国流行之货币及其沿革》,《清华学报》1924年第2期,第153—220页。

[64]黄永年:《二百年前江南社会的剪影》,《北京日报》理论周刊,2002年6月24日。

[65]《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9年第4期,第164—169页。

[66]邓云乡:《水流云在杂稿·汪辉祖及其著述》,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175页。

[67]陈祖武:《汪辉祖》,载《清代人物传稿》上编第10卷,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87页。

[68]卢文弨:《<越女表微录>》序,道光三十年(1850)清河龚裕重刻本。

[69]王宗炎:《晚闻居士遗集》卷八,《汪龙庄行状》,道光十一年(1850)杭州爱日轩陆贞一仿宋写刻本。

[70]《双节堂赠言续集》卷末,《双节堂祭文》,乾隆四十五年至嘉庆十七年(1780—1812)刻本。

[71]《双节堂赠言集录》卷首,乾隆四十五年至嘉庆十七年(1780—1812)刻本。

[72]参见拙著:《章学诚佚文一篇》,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年第2期,第49—51页;《章学诚佚文三则》,《文献》2003年第2期,第112页。

[73]陈垣:《陈垣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74]参见拙著《论章学诚与汪辉祖》,载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编《章学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