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河西所置权宜政区
关中、河西两个地区分属东汉司隶校尉和凉州刺史部,建安初,各自表现出政区建置的显著特色。
关中遭汉末荒乱,大批移民徙往荆州。[43]建安初,“三辅开通”[44],卫觊留镇关中,“时四方大有还民”,卫觊与荀彧书,言及安置归民,丰殖关中事宜,建议政府以盐政丰殖关中,并使司隶校尉留治关中,以增益郡县,削弱豪强。曹操听从了卫觊的建议,司隶校尉自洛阳徙治弘农,[45]以钟繇为司隶校尉,而后“关右平定,朝廷无西顾之忧”[46]。曹操于关中所置汉兴、左内史两郡,当是流民回迁、关中丰殖的结果。《后汉书志·郡国志一》注引《魏略》曰:“曹公分关中置汉兴郡,用游楚为太守。”[47]洪亮吉、吴增仅均疑汉兴郡即中平六年(189)所置汉安郡改名,[48]李晓杰同意此说,认为“汉安与汉兴实乃一郡”[49]。虽然,《魏略》明言曹操置郡设守,则汉兴郡的政区意义因此而得以重新确立。左内史郡的建置史有明文:“逮建安初,关中始开。诏分冯翊西数县为左内史郡,治高陵;以东数县为本郡,治临晋。”[50]《后汉书志·百官志》注引《献帝起居注》所载建安十八年(213)雍州统郡内有汉兴郡而无左内史,知左内史郡未久即废。[51]吴增仅根据“游楚入魏已迁陇西太守,魏时关中多事,汉兴太守史无所见”,推定汉兴郡“入魏已省”。[52]
建安初,曹操因张猛上书,分凉州河西四郡置雍州,[53]以邯郸商为雍州刺史,治姑臧。雍州的析置背景是“河西四郡以去凉州治远,隔以河寇”[54],辛德勇先生就此次雍州的析置做了深刻入理的剖析:“通观整个东汉时期的州制设置,可以认为这次分设廱州(雍州),既是州演变成为一级实体化行政区域的具体反映,也是朝廷针对当时特殊问题所采取的权宜性措施。灵帝中平四年(187),韩遂、马腾、王国等人相继反叛,杀戮凉州刺史耿鄙,占据凉州东部之陇西、汉阳诸郡,并东向寇扰三辅地区。在这种情形下,析分凉州西部四郡设立廱州,实际上只是对被叛乱者割据剩存下来的凉州疆土实施管理。这样做不仅便于东西策应,遏制韩遂等人,更重要的是在被叛军将其与朝廷隔绝开来的危殆情形下,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地方机构,来统筹组织和安排当地的边防事务,以确保国土不被西羌等外敌攫取。”[55]析置雍州后,曹操新置西海郡[56]和西郡[57],当是疆土得到有效管理的结果,进一步证明了辛德勇先生的上述分析。
此外,河西地区还有西平郡的建置。[58]据李晓杰考证,西平乃割金城郡中部以西之地而置。[59]与雍州的权宜而置不同,河西地区三个郡级政区的建置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稳定性,是区域管理成熟的表现,故终魏未废。三郡的建置在这一阶段的曹操经国方略中显得相对早熟和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