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论文
1.杨雨蕾:《汉译西学书传入朝鲜述论》,《文献》2001年第2期。
2.杨雨蕾:《<资治通鉴>在朝鲜王朝的传播及其影响》,《中华文史论丛》2001年第4期。
3.杨雨蕾:《<资治通鉴纲目>在朝鲜半岛的传播》,《世界历史》2002年第3期。
4.杨雨蕾:《燕行使臣与汉籍东传朝鲜》,《韩国研究》第六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年。
5.杨雨蕾:《韩国所见<两仪玄览图>》,《文献》2002年第4期。
6.杨雨蕾:《朝鲜燕行录所记的北京琉璃厂》,《中国典籍和文化》2004年第4期。
7.杨雨蕾:《利玛窦世界地图传入韩国及其影响》,《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第1辑。
8.杨雨蕾:《传入朝鲜的清代禁毁书籍》,《文献》2006年第2期。
9.杨雨蕾:《明清时期朝鲜朝天、燕行路线及其变迁》,《历史地理》第21辑。
10.杨雨蕾:《朝鲜燕行使臣与西方传教士交往考述》,《世界历史》2006年第5期。
11.杨雨蕾:《18世纪朝鲜北学思想探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12.杨雨蕾:《通过李廷龟的诗文看明代中韩文化交流》(李廷龜詩文
明代中·韓文化交流)(韩文),载《东方学志》第139辑,韩国延世大学国学研究院,2007年。
13.杨雨蕾:《明清朝鲜文人的江南意象》,《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14.杨雨蕾:《天学问答——十八世纪朝鲜文人安鼎福的辟邪论说》,《九州学林》2010年春夏季卷,2010年。
15.杨雨蕾:《金壽弘<天下古今大總便覽圖>板本研究》,《韩国古地图研究》第3卷第1号,2011年。
16.杨雨蕾:《(天地全圖)》
18
》,《韩国文化》Vol.57(2012.3);中文修订稿《<天地全图>和18世纪东亚社会的世界地理知识:中国和朝鲜的境遇》,《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第10期。
17.杨雨蕾:《关于“王泮题识舆地图朝鲜摹绘增补本”的韩国藏本》,《文献》2012年第4期。
18.杨雨蕾:《<坤舆万国全图>朝鲜彩绘本及相关问题》,载《历史地理》第29辑,2014年。
19.杨雨蕾:《朝贡体制的另一面:朝鲜和琉球使臣在北京的交往》,《学术月刊》2014年第12期,《新华文摘》2015年第5期摘编。
20.杨雨蕾:《江南对外关系史研究的回顾和思考》,《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6年第1期全文摘录。
【注释】
[1]代表性的研究有庄国土:《略论朝贡制度的虚幻:以古代中国与东南亚的朝贡关系为例》,《南洋问题研究》2005年第3期,第1—8页;葛兆光:《西方与东方,或者是东方与东方——清代中叶朝鲜与日本对中国的观感》,《九州学林》2005夏季3卷2期,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4—70页;[韩]郑容和:《从周边视角来看朝贡关系——朝鲜王朝对朝贡体系的认识和利用》,《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第1期,第72—87页;黄纯艳:《藩服自有格式:外交文书所见宋朝与周边诸国的双向认识》,《学术月刊》2008年第8期,第131—138页;等等。
[2]明代朝鲜定期的朝贡使团一开始有冬至、正朝、圣节和千秋四行,嘉靖十年(1531),明礼部移咨令正朝进贺移于冬至,于是定期的使团改为冬至、圣节和千秋三行。至于不定期的使行,种类繁多,经常可见的有谢恩、进贺、奏请、陈奏、辩诬等等。参见《通文馆志》卷3《事大》;[朝鲜]洪凤汉等编著《(增补)文献备考》卷174《交聘考四》。
[3]参见徐玉虎:《明朝与琉球关系之研究》,载氏著《明代琉球王国对外关系之研究》,台北:学生书局,1982年,第9—43页。
[4][日]松浦章著,郑洁西等译:《明清时代东亚海域的文化交流》,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6—78页。实际上使臣出发的时间是在1533年年底。
[5][高丽]李崇仁:《陶隐集》,载《韩国文集丛刊》第6册,韩国民族文化推进会,1997年,第582页。
[6]《太祖实录》卷1“太祖元年(1392)八月丁卯”条;卷2“太祖元年(1392)闰十二月甲辰”条。
[7]参见[韩]孙承喆:《近世朝鮮韓日關係研究》,韩国国学资料院,1999年,第227页。
[8]《定宗实录》卷6“定宗二年(1399)十月丙午”条。
[9]《太宗实录》卷32“太宗十六年(1416)七月壬子”条。
[10]参见《近世朝鮮韓日關係研究》,第227页。
[11]有关咨文参见《历代宝案》第一集卷39—41,台北:台湾大学出版社,1972年影印本。
[12]参见[日]滨下武志:《中国、东亚与全球经济:区域和历史的视角》,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76—80页。
[13]《世宗实录》卷19“世宗五年(1423)正月丙戌”条。
[14]参见《近世朝鮮韓日關係研究》,第176—177页。
[15]参见《中宗实录》卷69“中宗二十五年(1530)十月戊午”条、“中宗二十五年(1530)十月己未”条。
[16]参见《中宗实录》卷69“中宗二十五年(1530)十月辛酉”条。
[17]《中宗实录》卷69“中宗二十五年(1530)十月癸亥”条。
[18]参见《中宗实录》卷69“中宗二十五年(1530)十月甲子”条。
[19]《宣祖实录》卷23“宣祖二十二年(1589)七月戊辰”条。
[20]“(万历)十八年(1590)庚寅,本国商船漂至朝鲜,舟破。朝鲜王遣使解送至京,而后回国。”《中山世谱》卷7“尚宁王”条,载《国家图书馆藏琉球资料续编》下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第226页。
[21]《宣祖实录》卷172“宣祖三十七年(1604)三月丁卯”条。
[22]《宣祖实录》卷172“宣祖三十七年(1604)三月丁卯”条。
[23]《宣祖实录》卷78“宣祖二十九年(1596)八月庚戌”条。
[24]参见《中山世谱》卷9“尚宁王”条,载《国家图书馆馆藏琉球资料续编》下册,第227—228页;徐斌:《明清士大夫与琉球》,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66—82页。
[25]《历代宝案》第一集卷39,第1259—1262页。参见《近世朝鮮韓日關係研究》,第243页。
[26]《宣祖实录》卷78“宣祖二十九年(1596)八月甲寅”条。
[27]《历代宝案》第一集卷39,第1259—1262页。
[28]《历代宝案》第一集卷39,第1262页。
[29]《历代宝案》第一集卷32,第1089页。
[30]《明神宗实录》卷三四二“万历二十七年(1599)十二月甲申”条。
[31]《明神宗实录》卷三四三“万历二十八年(1600)正月癸酉”条。
[32]参见《宣祖实录》卷一二二“宣祖三十三年(1600)二月己卯”条。
[33]载[韩]林基中编:《燕行录全集》第9卷,首尔:韩国东国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11—136页。
[34]《燕行录全集》第9卷,第138—179页。
[35][朝鲜]赵翊:《皇华日记》,载《燕行录全集》第9卷,第169—171页。
[36]《宣祖实录》卷172“宣祖三十七年(1604)三月丁卯”条。
[37]《历代宝案》第一集卷39,第1262页。
[38]《历代宝案》第一集卷39,第1262—1263页。
[39]《宣祖实录》卷172“宣祖三十七年(1604)三月丁卯”条。
[40]咨文见于《历代宝案》第一集卷39,第1264—1265页。
[41]《宣祖实录》卷172“宣祖三十七年(1604)三月丁卯”条。
[42]《宣祖实录》卷200“宣祖三十九年(1606)六月庚戌”条。
[43]《光海君日记》卷14“光海君元年(1609)三月癸卯”条。
[44]此处疑缺一字。[朝鲜]李廷馨《知退堂集》卷3,载《韩国文集丛刊》第58册,韩国民族文化推进会,1997年,第38页。
[45]李晬光的《琉球使臣赠答录》收录有李晬光赠与琉球使的十四首诗以及琉球使的两首赠诗。[朝鲜]李晬光:《琉球使臣赠答录》,载《燕行录全集》第10卷,第162—167页。
[46]《琉球使臣赠答录》,载《燕行录全集》第10卷,第168页。
[47]类似的情形也出现在清代,相关研究参见沈玉慧:《清代朝鲜使节在北京的琉球情报收集》,《汉学研究》第29卷第3期,2011年,第155—190页。
[48]参见《明清时代东亚海域的文化交流》,第61—63页。
[49]《琉球使臣赠答录》,载《燕行录全集》第10卷,第168页。
[50]《历代宝案》载:“天恩恤怜,遭乱赎修贡职等事,今特遣王舅毛凤仪……”(第一集卷32,第1110页)。
[51]“本年(按:指万历三十七年)(1609)冬,王遣王舅毛凤仪、长史金应魁等驰报兵警,致缓贡期。福建巡抚陈子贞以闻。”载《中山世谱》卷7,尚宁王条,载《国家图书馆馆藏琉球资料续编》下册,第233页。“琉球国中山王尚宁咨遣陪臣王舅毛凤仪、长史金应魁等急报倭警,致缓贡期。福建巡抚陈子贞以闻,下所司议奏,许续修贡职,赏照陈奏事例减半。仍赐毛凤仪等金织彩假各有差”。载《明神宗实录》卷473“万历三十八年(1610)七月辛酉”条。
[52]参见米庆余:《琉球历史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62—70页;[日]宮城栄昌:《琉球の歷史》,东京:吉川弘文馆,1977年,第99—107页。
[53]“本年〔万历三十九,1611〕,为禀明进贡王舅事竣回国事,遣毛氏池城亲方安赖(按:即毛凤仪)到萨州,又赴骏府。其冬回国。……万历己酉(三十七年,1609)。安赖扈从尚宁王在萨州,家久公遣伊势兵部少辅、镰田左京亮曰:‘中国若闻中山为我附庸,嗣后不可以为进贡。当早遣安赖,以为纳款云。’”《中山世谱》附卷1“尚宁王”条,载《国家图书馆藏琉球资料续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
[54][朝鲜]郑士信:《梅窗先生朝天录》,载《燕行录全集》第9卷,第330、333页。
[55]“仍问其国王为倭所掳之变。答曰,去年四月倭人与无名之师国王越在草莽,以今年九月讲和,还国无事,云云。略闻流传之言,琉球与倭讲好,岁一遣使,往在戊申,家康使之春秋修贡,琉球王不从,家康命萨摩岛兴师伐之。琉球王曰,咎在予身,不可以累我无辜之民,遂诣军前,萨摩执之以去。家康曰,身当其难,而志在爱民,天下之义主也,遂遣还云云。”[朝鲜]郑士信:《梅窗先生朝天录》,载《燕行录全集》第9卷,第338页。
[56]“浙江总兵官杨崇业奏侦报倭情。言探得日本以三千人入琉球,执中山王,迁其宗器。三十七、八两年(1609、1610)叠遣贡使,实怀窥窃。近又用取对马岛之故智以愚朝鲜,而全罗、庆尚四道半杂倭奴矣。嘉靖之季,海禁大弛,遂有宋素卿、徐海、曾一本、王直之徒为之祸。始今又十倍往时,宜敕海上严加训练,著实举行。至于稽查海外夷使,责在抚道。并移咨朝鲜国王,严禁倭奴之入全罗庆尚者,一如中国之禁,从之。”《明神宗实录》卷496“万历四十年(1612)六月庚午”条。
[57]《明神宗实录》卷498“万历四十年(1612)八月丁卯”条。
[58]《琉球使臣赠答录》,载《燕行录全集》第10卷,第168页。
[59]《琉球使臣赠答录》,载《燕行录全集》第10卷,第168页。
[60]《光海君日记》卷57“光海君四年(1612)九月庚子”条,“光海君四年(1612)九月癸卯”条,“光海君四年(1612)九月乙巳”条。
[61]《明神宗实录》卷501“万历四十年(1612)十一月乙巳”条。
[62]《明熹宗实录》卷32“天启三年(1623)三月丁巳”条。
[63]《明宪宗实录》卷140“成化十一年(1475)四月戊子”条。
[64]《明武宗实录》卷24“正德二年(1507)三月丙辰”条。
[65]《明世宗实录》卷14“嘉靖元年(1522)五月戊午”条。
[66]参见[日]赤嶺誠紀:《大航海時代の琉球》,沖繩タイムス社,1988年。
[67]参见[韩]閔德基:《》,韩国景仁文化社,2010年,第103—139页。
[68]参见沈玉慧:《明末清初期的中日交涉与琉球——以情报的传递为中心》,“中国文化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沈玉慧:《琉球情报传递角色之形成及建立——以明清时期中日间的往来交渉为中心》,载辛德兰主编《第十届中琉历史关系学术会议论文集》,台湾中琉文化经济协会,2007年,第161—169页。
[69]明朝干涉的情况出现在有边境安全之时,如英宗时曾特别招谕朝鲜对女真要“谨守法度,以绝私交”。参见《明英宗实录》卷302“天顺三年(1459)夏四月庚辰”条。
[70]参见[日]夫馬進:《一六〇九年日本の琉球併合以降における中国·朝鮮の対琉球外交-東アジア四国における冊封、通信そして杜絶》,《朝鮮史研究論文》46,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