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小 结

四、小 结

综上所述,石滨纯太郎、陈寅恪是各自独立提出“敦煌学”一词的,所谓后者受前者启发的假说不能成立。从术语接受的角度看,尽管陈寅恪提出“敦煌学”一词的时间较晚,但影响巨大,自成体系。中国学术界在民族危亡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普遍倾向于接受、认同和使用陈序所提出的“敦煌学”概念,从而使得“敦煌学”一词在20世纪40年代较快地完成术语化过程,并作为学科名被确立下来,且沿用至今。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敦煌学”这一术语很可能由中国学者率先完成英译,向西方学术界推广。

透过术语的形成来重温学术史,我们认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学者们之所以积极推动建立“敦煌学”这一新学科,很大程度上是希望寻求中国学术与世界学术的衔接点,通过借鉴西方史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突破本国旧有的西北史地之学的框架,以期尽快完成中国传统学术的现代转型,从而不断提升整体的研究水平,并最终推动具有中国气派的相关论著“得列于世界敦煌学著作之林”[74]

原载《敦煌研究》2014年第6期,第129—136页;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2015年第3期全文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