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者的研究史简单回顾
《桂苑笔耕集》是唐末新罗人崔致远任淮南节度使高骈幕僚时所做的公私文书及诗作的结集。该文集在韩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向来广受重视,研究也已经相当深入。而这部文集在中国很早就失传,后再从朝鲜传入,在中国学界也受到相当的重视。以下主要介绍一下中国学者在崔致远及《桂苑笔耕集》方面的研究状况。
关于《桂苑笔耕集》的版本和流传,金程宇的《<桂苑笔耕集>流传中国考》[4]一文相当详尽,可以参考。另外,同书中还有《日本国会图书馆藏<桂苑笔耕集>的文献价值》[5]一文,给学界提供了新发现的一个日本所藏版本。齐文榜的《<桂苑笔耕>叙录》[6]一文,介绍了崔致远在《桂苑笔耕集》之外,还有《上时务书》、《四山碑铭》等多种著作传世,指出:“崔致远现今传世的作品,当以《崔文昌侯全集》所收最为完备,是今日流行的崔氏别集中最好的本子。”而金程宇的《读崔致远诗文佚作札记》[7]则是这方面的最新成果。
有关崔致远其人生平经历研究以及相关的唐与新罗关系研究,中国学者的研究也有不少文章,如田廷柱的《崔致远生平事迹考》[8],韦旭升的《崔致远居唐宦途时期足迹考述》[9],分时期、按地名逐一叙述崔致远在唐宦途时期的事迹。梁太济师的《崔致远及其笔下的唐和新罗关系》[10]一文,充分分析了《桂苑笔耕集》一书对唐、新罗关系的史料价值。党银平有系列文章考证崔致远的事迹经历,较为全面。如《唐末新罗文人崔致远占籍与家世考述》[11],《从崔致远诸文看唐末与新罗的交往关系》[12]等。
由于《桂苑笔耕集》中的大部分内容是有关唐代的史实记录,所以其史料价值的珍贵,自不待言,在史料分析和运用方面的文章也最多。早在清代,就有朱绪曾在其《开有益斋读书志》[13]卷五中有《桂苑笔耕集》的提要,是较早的中国学者对《桂苑笔耕集》的专文评论,特抄录部分文字如下:“《桂苑笔耕集》为燕公高骈淮南从事时作,可考证唐末事迹。”其中,“《西州(当为“川”)罗城图记》、《补安南录异图记》最为巨丽;《答襄阳郗将军书》、《与浙西周宝司空书》,剀切详赡。”还具体指出了补充官制制度的史料,如“《举牒》五十首,唐末官职可补史阙:将佐如《朱廓补讨击使》、《郝定补衙前兵马使》、《客将哥舒璫兼充乐营使》、《张晏充庐(州)军前催阵使》、《安再荣充行营都指挥使》,皆战将之有功者。”也指出了集中反映淮南镇政治状况的史料,如“《诸葛启(当为“殷”)知榷酒务》、《吕用之兼管山阳都知兵马使》,此二人则骈之所以致乱也。骈好神仙,故有《上都昊天观声赞大德赐紫谢遵符充淮南威仪指挥诸宫观制置》,然遵符未闻神异,即《广陵妖乱志》亦无遵符名,骈死用之与启知手。庐州杨行敏送《芝草图》,亦未免迎合祥瑞,致远代骈为报云:‘王其戒尔,尔宜慎之。’盖借行敏以戒骈,其用意深矣。”在补充人物资料方面,指出:“奏状中《谢侄男宏约改名济除授扬州都督府左司马状》云:‘朝散大夫前润州上元县令柱国高宏约’,亦金陵志乘所未载。”[14]以上这些内容,虽然采用提要的方式,点到即止,但无疑给后人利用和分析《桂苑笔耕集》开了先河。
另外,他还提到了“《全唐诗》无崔致远,集中卷十七有七言记德诗三十首,卷二十有《陈情上太尉》等诗三十首”[15],指示出了《桂苑笔耕集》在补佚方面的价值。
近代学者如陈寅恪等也对《桂苑笔耕集》的价值做过充分肯定(见下文)。而当代学者则有了更多、更全面的分析和运用。最开始利用《桂苑笔耕集》中史料的,当是关于黄巢起义的研究。如方积六的《黄巢起义考》[16]就运用了《桂苑笔耕集》中不少相关资料。另外,李希沁也有《黄巢被害与唐军收京日期考订——兼介绍唐朝学者崔致远<桂苑笔耕集>》[17]一文。
杨渭生的《崔致远与<桂苑笔耕集>》[18]是较早的一篇分析《桂苑笔耕集》史料价值的文章。继之有笔者的《<桂苑笔耕集>的史料价值试析》[19],分析了其三个方面的史料价值:一、有关黄巢起义的若干关键史实;二、东南诸藩镇的割据自立和相互争夺;三、淮南镇内部的权力结构和统治体制。梁太济师的《别纸、委曲及其他——<桂苑笔耕集>部分文体浅说》[20]则是一篇别出心裁地分析《桂苑笔耕集》文体的文章,对我们阅读《桂苑笔耕集》颇有意义。
其他利用《桂苑笔耕集》来研究唐代历史的文章还有很多,如严耕望《新罗留学生与僧徒》[21],对唐代宾贡科进行了详尽研究,其基本依据就是《桂苑笔耕集》;游自勇《墨诏、墨敕与唐五代的政务运行》[22]也充分利用了《桂苑笔耕集》中的珍贵史料。这类文章还有很多,因为不专以《桂苑笔耕集》为主体做研究,就不一一介绍了。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党银平点校笺注的《桂苑笔耕集》由中华书局2007年7月出版,是惠及学界,特别是对崔致远和《桂苑笔耕集》研究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其中“前言”部分叙述了崔致远其人和《桂苑笔耕集》的版本等。而书后的附录,则是《崔致远<桂苑笔耕集>的文献价值》[23]一文,是一个较为全面的总结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