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论文
1.冯培红:《丝绸之路陇右段粟特人踪迹钩沉》,《浙江大学学报》2016年第5期。
2.冯培红:《五凉后期粟特人踪迹考索》,《石河子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
3.冯培红:《粟特人与前凉王国》,《内陸アジア言語の研究》第30号,2015年。
4.冯培红:《敦煌基层社会史刍议》,《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
5.冯培红:《法藏敦煌文献P.2207pièce1—4考释》,东方学研究论集刊行会编《高田时雄教授退休纪念东方学研究论集》,京都:株式会社临川书店,2014年。
6.冯培红:《论中古时代敦煌、吐鲁番大族间的关联》,王三庆、郑阿财编《2013敦煌、吐鲁番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南: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系,2014年。
7.冯培红:《敦煌大族与西凉王国关系新探》,《敦煌吐鲁番研究》第13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8.冯培红:《敦煌大族与西域边防》,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编《丝路历史文化研讨会论集:2012》,乌鲁木齐: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
9.冯培红:《唐五代参谋考略》,《复旦学报》2013年第6期。
10.冯培红:《敦煌大族与前秦、后凉》,《南京师大学报》2012年第2期。
11.冯培红:《Дx.1335<归义军都虞候司奉判令追勘押衙康文达牒>考释》,波波娃、刘屹主编《敦煌学:第二个百年的研究视角与问题》,圣彼得堡: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2012年。
12.冯培红:《略论敦煌吐鲁番出土的东晋南朝文献》,《东南文化》2011年第2期。
13.冯培红:《敦煌吐鲁番所见中古时代西北与东南的交往》,《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27辑,武汉: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编辑部,2011年。
14.冯培红:《传世本刘允章<直谏书>与敦煌本贾耽<直谏表>关系考辨》,《兰州学刊》2009年第4期。
15.冯培红:《敦煌大族与前凉王国》,《内陸アジア言語の研究》第24号,2009年。
16.冯培红:《论唐五代藩镇幕职的带职现象——以检校、兼、试官为中心》,高田时雄主编《唐代宗教文化与制度》,京都: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2007年。
17.冯培红:《归义军镇制考》,《敦煌吐鲁番研究》第9卷,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18.冯培红:《敦煌本<国忌行香文>及其相关问题》,《出土文献研究》第7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19.冯培红:《从敦煌文献看归义军时代的吐谷浑人》,《兰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20.冯培红:《敦煌曹氏族属与曹氏归义军政权》,《历史研究》2001年第1期。
【注释】
[1](宋)欧阳修等撰:《新唐书》卷49下《百官志四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309页。
[2]参见严耕望:《唐史研究丛稿》第三篇“唐代方镇使府僚佐考”,香港:新亚研究所,1969年,第200—201页;孙继民:《唐代行军制度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第205页;石云涛:《唐代幕府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55—56、94—95、226—227页。
[3](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220《举陈寡尤等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250页。
[4](唐)李涪撰:《刊误》卷下《参谋》,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1页。
[5]《新唐书》卷49下《百官志四下》,第1308页。
[6]《新唐书》卷49下《百官志四下》,第1308页。
[7](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205“则天后万岁通天元年(696)”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6507页。
[8](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0《肃宗纪》、卷111《房琯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44、3321页。
[9]《旧唐书》卷149《归崇敬传》,第4019页。
[10]《新唐书》卷49下《百官志四下》,第1309—1310页。
[11](唐)杜佑撰:《通典》卷32《职官典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895页。
[12]《旧唐书》卷44《职官志三》,第1922页。
[13]《旧唐书》卷190下《杜甫传》,第5054页。
[14]《旧唐书》卷155《窦群附兄窦常传》,第4122页。
[15]《新唐书》卷143《元结传》,第4684页。
[16]参冯培红:《论唐五代藩镇幕职的带职现象——以检校、兼、试官为中心》,高田时雄主编《唐代宗教文化与制度》,京都: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2007年,第133—210页。
[17]《唐史研究丛稿》,第201页。
[18]《新唐书》卷69《方镇表六》,第1937页。
[19]张国刚:《唐代官制》,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年,第131页。
[20]《通典》卷32《职官典十四》,第896页。
[21]《旧唐书》卷11《代宗纪》,第292页。
[22](宋)王溥撰:《唐会要》卷91《内外官料钱上》,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1659页。
[23]《新唐书》卷49下《百官志四下》,第1308页。
[24]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第8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100—101页。
[25]《旧唐书》卷157《王翃传》,第4143页。
[26]《旧唐书》卷157《王翃传》,第4144页。
[27]直到元代,经略使僚佐中仍设参谋官,见《元史》卷92《百官志八·经略使》:“选官二员为经略使参谋官”,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2344页。
[28](宋)薛居正等撰:《旧五代史》卷140《历志》,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1862—1863页。
[29]《旧五代史》卷31《唐书·庄宗纪五》,第429页。
[30]《新唐书》卷49下《百官志四下》,第1309页。
[31]《唐会要》卷72《军杂录》,第1299页。
[32]《唐代幕府制度研究》,第95页。
[33]《唐会要》卷79《诸使下·诸使杂录下》,第1448—1449页。
[34]《通典》卷32《职官典十四》,第895页。
[35]《唐史研究丛稿》,第182—187页;《唐代幕府制度研究》,第223—226页,对此亦有讨论。
[36]《新唐书》卷49下《百官志四下》,第1309页。
[37]《唐会要》卷79《诸使下·诸使杂录下》,第1450页。
[38]《全唐文》卷81《给夏州等四道节度以下官俸敕》,第843页。
[39](宋)李昉等撰:《太平广记》卷224《相四·令狐绹门僧》引《摭言》,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1723页。
[40]《资治通鉴》卷252“咸通十一年(870)正月”条,第8153页。
[41]《新唐书》卷187《孟方立传》,第5448页。
[42](宋)王溥撰:《五代会要》卷14《司封》,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81页。
[43]敦煌研究院编:《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第45、101、103页。《旧唐书》卷150《德宗顺宗诸子·舒王谊传》记载在李谊幕府中,“以兵部侍郎萧复为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元帅府统军长史。旧例有行军长史,以复父名衡,特更之”,第4042—4043页。行军长史即统军长史,这与行军参谋即随军参谋相类。
[44]沙知主编:《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第3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94页。
[45]如《旧唐书》卷165《温造传》,第4314页;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建中014《王士林墓志铭并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830页。
[46]如《唐代墓志汇编》开成039《郑当墓志铭并叙》、元和104《张士陵墓志铭并序》,第2197、2022页;(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卷18《别集类中·符载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893页;《新唐书》卷176《韩愈附孟郊传》,第5265页。
[47]如《旧唐书》卷162《崔戎传》、卷126《陈少游传》、卷190下《杜甫传》,第4251、3563、5054页;《新唐书》卷161《王仲舒传》,第4985页。
[48]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贞元04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765页。
[49]《太平广记》卷390《冢墓二·李思恭》引《广异记》,第3119页。
[50]《唐代墓志汇编续集》贞元060,第777页。
[51]《全唐文》卷357《谢上剑南节度使表》,第3625页。
[52]《全唐文》卷520《李史鱼墓志铭》,第5289页。
[53]《旧唐书》卷159《韦处厚传》,第4182页;《新唐书》卷143《元结传》,第4684页。
[54]《唐代墓志汇编》元和104《张士陵墓志铭并序》、贞元076《王仲堪墓志铭并序》,第2022、1891页。
[55]以上分别见《旧唐书》卷155《窦群附兄窦常传》、卷140《张建封传》,第4122、3829页;《唐代墓志汇编》建中014《王士林墓志铭并序》,第1830页;《新唐书》卷143《元结传》,第4684页;《唐代墓志汇编》大和067《王缓墓志铭并序》,第2144页。
[56]《新唐书》卷194《甄济传》,第5568页。传文记载来瑱为甄济建造别墅,直到来瑱去世以后,甄济仍然居住了七年,可知其所任吏部员外郎当为参谋之检校官,而非在朝中实任。
[57](唐)张彦远撰:《法书要录》卷3《古迹记》,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54页。
[58](唐)杜牧撰:《樊川文集》卷8《李景业墓志铭并序》,收入《杜牧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84页。
[59]《全唐文》卷562《王仲舒神道碑铭》,第5693页。
[60]《新唐书》卷177《高釴附弟高锴传》,第5276页。
[61]《全唐文》卷639《马卢符墓志》,第639页。
[62]《通典》卷32《职官典十四》,第895页。
[63]《旧唐书》卷44《职官志三》,第1922页。
[64]《新唐书》卷49下《百官四下》,第1309页。
[65](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716《幕府部一·总序》,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年,第8249页。
[66]《刊误》卷下《参谋》,第21页。
[67]《唐会要》卷78《诸使中·诸使杂录上》,第1441页。
[68]《唐会要》卷81《考上》,第1506页。
[69](清)王昶:《金石萃编》卷107《使院新修石幢记》,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第2册,第1页。
[70]《唐代幕府制度研究》,第281页。
[71]赖瑞和:《唐代基层文官》、《唐代中层文官》,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2008年。
[72]《郡斋读书志》卷18《别集类中·符载集》,第893页。
[73]《新唐书》卷39《房琯附族孙房式传》,第4630页。
[74]《资治通鉴》卷227“建中三年(782)五月”条,第7330页。
[75]《唐会要》卷75《选部下·杂处置》,第1363页。
[76]《刊误》卷下《参谋》,第21页。
[77](清)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卷68《诸葛武侯祠堂碑》,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470页。
[78]《旧唐书》卷176《杨嗣复传》,第4556页。
[79]《唐代墓志汇编》开成039《郑当墓志铭并叙》亦云:“寻转节度巡官职。洎节制大梁,职改参谋”,第2197页。
[80]《唐代中层文官》,第451页。
[81]戴伟华:《唐方镇僚佐职掌考释》,《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4辑,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269页。
[82]《通典》卷32《职官典十四》,第895页。
[83]《新唐书》卷49下《百官四下》,第1309页。
[84]《唐代墓志汇编》建中014《王士林墓志铭并序》,第1830页。
[85]《太平广记》卷169《知人一·李峤》引,第1237页。
[86]《全唐文》卷344《元结表墓碑铭并序》,第3494—3495页。
[87](唐)白居易撰:《白氏长庆集》卷46《故巩县令白锽事状》,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第1130页。
[88]《旧唐书》卷142《王武俊附孙王承元传》,第3883页。
[89]《旧唐书》卷126《陈少游传》,第3565页。
[90]《唐代墓志汇编》贞元076《王仲堪墓志铭并序》,第1891页。
[91]《全唐文》卷692《谢授节钺表》,第7106页。
[92]《旧唐书》卷165《温造传》,第4314页。
[93]《资治通鉴》卷216“天宝六载(747)十二月”条,第6887页。不过,据孙继民《唐西州张无价及其相关文书》(《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9、10期,1988年,第86—88页)、冻国栋《旅顺博物馆藏唐建中五年(784)<孔目司帖>管见》(《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14辑,1996年,第132—135页)考证,行官的职责极为广泛而复杂。
[94]《唐代墓志汇编》贞元076《王仲堪墓志铭并序》,第1891页。
[95]《全唐文》卷220《举陈寡尤等表》,第2250页。
[96]如邓文宽:《敦煌吐鲁番天文历法研究》,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邓文宽敦煌天文历法考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日]藤枝晃:《敦煌暦日譜》,《东方学报》(京都)第45册,1973年,第377—442页。
[97]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国国家图书馆编:《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2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53页。
[98]《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2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85页。
[99]《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2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66页。
[100]见前揭《唐会要》卷78《诸使中·诸使杂录上》贞元十六年(800)十二月敕文,第1441页;《全唐文》卷428于邵《送康兵曹入蜀序》所记“幕中有行军马公、判官张公、书记崔公”,第4358页。
[101]《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第4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4—55页。
[102]《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3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62、264页。
[103]冯培红:《晚唐五代藩镇幕职的兼官现象与阶官化述论——以敦煌文献、石刻碑志为中心(上)》,《敦煌学研究》2006年第2期。
[104]《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24册,第300页。
[105]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所收《记敦煌石室出晋天福十年写本<寿昌县地境>》,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429—430页。
[106]《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第103页。
[107]如S.2404《后唐同光二年(924)具注历并序》(《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第4卷,第68页)、P.3247v《后唐同光四年(926)具注历一卷并序》(《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22册,第299页)。
[108]如S.95《宋显德三年(956)具注历日并序》(《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第1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45页)、P.2623《后周显德六年(959)具注历日并序》(《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1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25页)。
[109]《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第1卷,第45、47页。
[110]《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第3卷,第67页。
[111]《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24册,第96页。
[112]《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1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26页。
[113]《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第6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9页。
[114]参冯培红:《敦煌归义军职官制度——唐五代藩镇官制个案研究》,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64—67页;陈于柱:《敦煌写本宅经校录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