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史同姓名略》
我国古代同姓名现象泛滥成灾,为了区别,历代皆有同名录之作。梁元帝萧绎有《古今同姓名录》二卷,收录382个姓名。明代余寅的《同姓名录》十二卷,共集录同姓名1608个,涉及2705人。汪辉祖独辟小径,专一编辑正史同名录三种,今存两种。
汪辉祖首先辑成《九史同姓名略》七十二卷、补遗四卷。所谓九史,指的是新旧两唐书,新旧五代史,宋、辽、金、元四史及《明史》。有关本书之编纂缘起及过程,据其自序,略述如下。
汪辉祖早年读《旧唐书》时,以“其所叙姓名,间与《新唐书》详略不同”,由是“随读随录,用备参考。嗣读《旧五代史》钞本,亦如之。循是而读唐宋各史,无不摘写”。后来翻看到历代说部各书,虽然也有采录同姓名而编书的,但失诸简陋,余寅《同姓名录》亦难惬人意,故有意新编。本书列有《例言四则》如下:
——录同姓名,辨异也。有专传者,稍详行迹。如仅散见他文,则官名、地名之类,摘录一处,余不复详。同在一史,录其时世,史既不同,灼然异矣,时世亦简略焉。
——《唐书·世系表》多与传异。往往表不著官,而人名、官名错见纪、志、列传,无从订其异同,录俟考辨。其间群从兄弟,往往同名;甚有同父之子,名亦相同,疑有一误,无可证定,仍并录之,于《宋史》亦然。
——辽、金、元三史之同名者多不著姓,疑亦国族,但考订未真,概不敢入。
——九史交涉之际,或一名而两三史互见。其官职较然不同者无论矣,间有疑似之处,亦录以备考,俟遍校《史记》及《南北史》后详加辨正,冀成完书。
——姓依韵府,名依字典;恭遇圣祖仁皇帝、世宗宪皇帝庙讳、皇上御名,仍各归字典本部,遵书钦定字样,而添注敬避。
《九史同姓名略》采录九部正史纪、传、志、表所载同姓名人物,每条下注明卷次、时代、籍贯、字号、生平事迹等以资区别,收同姓名10743个,同姓名者29000余人。考订精详,可以用来纠正当今中华书局版《二十四史人名索引》中的一些错误。彭作桢称此书“体例为最善,不但姓名依韵次,人名亦依《康熙字典》编旁,最便考览”。[44]
《九史同姓名略》继往开来,为后人编纂同名书籍提供了参考。清同治年间,刘崇华编成《历代同姓名录》一书,收入同姓名2594个,涉及8010人。彭作桢1936年编著出版《古今同姓名大辞典》,在历代同姓名专著的基础上,收集403姓16000多个姓名,涉及567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