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与城郊居民的社会构成
2025年09月10日
(二)城区与城郊居民的社会构成
历史文献并没有提供济宁城区与城郊职业构成的准确信息,但乾隆五十年(1785)州志讲到了一个新移民对居住环境选择的有趣故事:
臧子彦曰:旭窗陈先生祖,南阳人,与高姓祖同来卜居。至济州关南,则百物聚处,客商往来,南北通衢,不分昼夜,高氏祖遂居之。先生之祖曰:“此地可致富,非吾志也。”于是入城,观东南隅,多有子弟效梨园者,曰:“后日子弟必有度曲忘学者。”去之。观西南隅,多有子弟聚赌博者,曰:“后日子孙必有博簺废学者。”又去之。观东北隅,多有子弟乐酣饮者,曰:“后日子孙必有沉湎荒学者。”又去之。至西北隅,见其地人罕,曰:“此可以居矣。”遂卜居焉……济人至今传之。[75]
尽管这个故事蕴含着“孟母三迁”式的道德寓意,但主人公的迁居经历折射出各种职业民众在城中工作、活动、居住的空间分布信息,也表明新迁进者在城内、城外似乎有选择居住地的些许自由,意味着城市居民与外来者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交合的可能性。[76]
明清济宁城区与城郊社区存在着复杂的、层叠的社会职业结构以及各种城市社会组织。散见的证据显示在这个人口稠密的城市里的旅居和流动人口中,商人们扮演着一个在经济生活领域里富有活力的角色。其他职业包括官吏及其仆役、士兵、搬运工、经纪人、店铺主及其伙计、工场和作坊主、宗教人士、流民、力夫、盗匪、长短期雇工、伙计、工匠,各色人等,不一而足。
与作为兖州府府治的滋阳城相比,济宁的内城略小些,但外城即郊区则大得多。也可以肯定的是济宁的城区与城郊工商业人口数量要大得多,常住的和流动的工商业人口的比重更高,城市社会更复杂。基于济宁工商人口及其活动的概况,我们有理由认为商品化和城市化支撑了人口增长;特别是城郊人口的增长,反映了真正的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