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的设置及护理工作
1.门诊部 是医疗工作的第一线,是医院面向社会的窗口,是直接对人民群众进行诊断、治疗、护理和预防保健的场所。门诊部的工作直接反映医院的医疗、护理质量及综合管理水平。门诊部的医护人员应努力为病人创造良好的就诊环境,提供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使病人得到及时的诊治和护理。
(1)门诊的设置与布局:门诊的主要工作是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对疑难病例进行会诊或转诊。由于门诊具有病人集中、病种复杂、流动性大、交叉感染的可能性大、病人就诊时间有限等特点,这就要求医院要为病人创造良好的就诊环境,以方便病人就诊为目的,突出公共卫生为原则,做到布局合理,设施安全,备有醒目标志和路牌,保持环境整洁、安静、美化、绿化,使病人产生亲切感和安全感。
门诊设有挂号处、收费处、各科诊室与候诊厅、化验室、影像检查室、药房、综合治疗室等。
诊室内备有诊察桌、座椅、诊察床、洗手池。诊察床前有遮隔设备,诊察桌桌面整洁,各种检查用具、检查申请单、化验单、处方单等应放置有序,方便使用。综合治疗室内设有必要的急救设备,如电动吸引器、氧气设备、急救药品等。候诊厅设在诊室附近,空气流通,光线充足,配有候诊座位及健康教育设施。
(2)门诊的护理工作。
1)预检分诊:预检分诊后挂号诊疗,可缩短病人的就诊时间,防止传染病传播。预检分诊护士需由有经验的护士担任,在扼要询问病史、观察病情的基础上,对病人做出初步判断,给予合理的分诊指导和传染病管理。
2)安排候诊与就诊:病人挂号后,分别到各科候诊厅等候就诊。为了维持好诊室的诊疗秩序,护士应做好候诊、就诊病人的护理工作。①开诊前准备好各种用物和检查器械,检查诊疗环境和候诊环境。②按挂号的先后次序安排病人就诊,必要时护士应协助医生进行诊查工作。③收集、整理化验单及检查报告,指导病人采集化验标本及取药等。④根据病情为病人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并记录于门诊病案上。随时观察候诊病人的病情,遇有高热、剧痛、出血、呼吸困难、休克等病人应立即安排提前就诊或送急诊科处理。
3)健康教育:门诊护士应充分利用候诊时间对病人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如采用口头、图片、板报、录像、手册等方式介绍疾病防治常识。
4)治疗:需在门诊进行的治疗,如注射、穿刺、换药、灌肠、导尿等,门诊护士应按医嘱严格遵守查对制度及操作规程,以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5)消毒:隔离门诊人群流动性大,病人集中,易发生交叉感染,门诊护士需认真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对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者,应分诊到隔离门诊就诊,并按规定做好疫情报告。门诊地面、墙壁、空气、桌椅、诊察床、平车等应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各种治疗后物品应按要求立即进行分类处理。
2.急诊科 是医院诊治急、危、重症病人的场所,是抢救病人生命的第一线。当发生意外灾害事件或遇有危及生命的病人时,应立即组织人力、物力,按照急救程序进行抢救。急诊科护士应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具备各种急诊抢救知识、经验和娴熟的抢救技术,高度的责任心及严格的时间观念,以便高质量、高效率、安全、准确、及时、有效地抢救病人的生命。急诊科护理的组织管理和技术管理应达到最优化、标准化、程序化、制度化。
(1)急诊科的设置与布局:急诊科一般设有预检处、诊疗室、抢救室、监护室、观察室、扩创室等,并配有挂号室、药房、化验室、心电图室、X线室、收费室等,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急诊科的布局应以方便急诊病人就诊为目的,最大限度地缩短就诊前的时间为原则,为病人赢得抢救时间。因此,急诊科应设有专用通道和宽敞的出入口,醒目的标识及路标,夜间有照明灯。室内光线明亮,空气流通,安静整洁,物品放置整齐、有序。
(2)急诊科的护理工作。
1)预检分诊:病人被送到急诊科,应有专人负责出迎救护车。预检护士要掌握急诊就诊标准,做到“一问、二看、三检查、四分诊”。遇有危重病人应立即通知值班医生并积极配合抢救;遇有意外灾害事件应立即通知有关部门组织抢救;遇有法律纠纷、刑事案件、交通事故等应迅速向有关部门报告或联系,并请家属或陪送者留下,以便了解情况。
2)抢救工作。
物品准备:备好各种急救药品、物品和抢救设备是挽救病人生命的关键,一切抢救物品做到“五定一率”,即定品种数量、定点放置、定人保管、定期消毒灭菌、定期检查维修,抢救物品的完好率应达到100%。护士应熟悉抢救物品的性能和使用方法,并能排除一般性故障,保证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常用的抢救物品有:①一般物品,血压计、听诊器、开口器、压舌板、舌钳、手电筒、止血带、输液架、吸氧管、吸痰管、胃管等。②无菌物品及无菌包,各种容量的注射器、各种型号的针头、输液器、输血器、静脉切开包、气管插管包、气管切开包、开胸包、导尿包、各种穿刺包、无菌手套及各种无菌敷料等。③急救药品,各种中枢神经兴奋剂、强心剂、镇静剂、急救常用的激素、抗心律失常药、平喘药、脱水利尿药、抗休克药、抗过敏药、抗惊厥药、升压药、降压药、止血药、麻醉药、平喘药、脱水利尿药,以及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调节酸碱平衡药等。④抢救设备,中心供氧装置或氧气筒、负压吸引装置或电动吸引器、心电监护仪、电除颤器、心脏起搏器、呼吸机、超声波诊断仪、洗胃机等。有条件的可备移动式X线机、手术床、多功能抢救床等。⑤通信设备,主要有自动传呼系统、电话、对讲机等。
抢救配合:①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抢救,在医生未到位之前,护士应根据病情做出初步判断,给予病人恰当紧急处理,如给氧、吸痰、止血、测血压、配血、建立静脉输液通道、进行人工呼吸及胸外心脏按压等;医生到达后,立即汇报处理情况,积极配合抢救,正确执行医嘱,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及时为医生提供病人的相关资料和信息。②做好抢救记录,记录要求文字清晰、及时、准确,必须注明时间,包括病人和医生到达的时间、抢救措施落实的时间,如用药、给氧、人工呼吸等的执行时间和停止时间;记录医嘱的执行情况及病情的动态变化。在抢救过程中,凡口头医嘱必须向医生复述一遍,双方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抢救完毕后,应请医生及时补写医嘱和处方。③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各种急救药品的空安瓿需经两人核对后方可弃去,输液空瓶、输血空袋等应集中放置,以便进行统计和查对。
3)急诊观察室:急诊科设有一定数量的观察床,收治已明确诊断或暂不能确诊者,或病情危重但暂时住院有困难者,或需短时间观察后可返家者。急诊观察时间一般为3~7日。护士应对急诊观察的病人进行入室登记,建立病案,认真填写各种记录,书写病情观察报告;对被观察的病人要主动巡视和观察,及时处理医嘱,做好晨晚间护理和心理护理,做好出入室病人及家属的管理工作,以保持观察室良好的秩序和环境。
3.病区 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住院病人接受诊疗、护理及康复休养的场所。也是医护人员全面开展医疗、预防、教学科研活动的重要阵地。
(1)病区的设置与布局:每个病区设有护士办公室(护士站)、医生办公室、危重病室、抢救室、病室、治疗室、配膳室、库房、洗涤间、浴室、厕所、污物处理间、医护休息室、示教室等。有条件的病区应设置病人学习室、娱乐室、会客室及健身室等。
病区在科主任、科护士长的领导下,由主治医生、护士长分工负责管理。每个病区设30~40张床位较为适宜,每间病室设2~4张床位,也可设置单人病室,尽量配有卫生间,病房安置输液轨道。两床之间距离不小于1m,应有床帘或屏风,以便在必要时遮挡病人。
(2)病区护理工作:病区护理工作应以病人为中心,运用护理程序实施整体护理,满足病人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需求,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1)运用护理程序准确评估病人的身心健康状况,正确提出护理诊断,针对病人实际情况制订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及健康教育计划,认真落实护理措施,适时进行健康指导,及时评价护理效果,随时补充和修改护理计划。
2)认真执行医嘱,协助医生完成各项诊疗和抢救工作,严格遵守护理操作规程,杜绝发生医疗差错事故。
3)严格按要求书写和保管各种医疗护理文件。
4)加强病区环境管理,避免和消除一切不利于病人康复的环境因素。
5)经常巡视病室,随时了解病人的病情动态及疗效。
6)及时了解病人的心理需求及变化,认真做好心理护理。
7)做好病人生活方面的护理,满足其清洁、舒适、安全等方面的需要。
8)做好病人入院、出院、转院的护理工作及临终病人的身心护理。
9)做好病区消毒隔离工作,预防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10)开展健康教育,对病人用药、饮食、功能锻炼等进行指导。
11)开展临床护理科研工作,不断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