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工作的组织管理与抢救设备管理
1.抢救工作的组织管理
(1)建立责任明确的系统组织结构:在接到抢救任务时,应立即指定抢救负责人,组成抢救小组,一般可分为全院性抢救和科室(病区)性抢救两种。全院性抢救常用于大型灾难等突发情况,由院长组织实施,各科室均参与抢救工作。科室(病区)性抢救一般由科主任、护士长负责组织实施,各级医务人员必须听从指挥,在抢救过程中态度要严肃认真、动作迅速准确,既要分工明确,又要密切协作。抢救时护士可在医生未到之前,根据病人的病情需要,予以适当、及时的紧急处理,如止血、吸氧、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建立静脉通道等。
(2)制订抢救方案:医生、护士共同参与抢救方案的制订,使危重病人能及时、迅速得到抢救。护士应根据病人的情况和抢救方案制订抢救护理计划,明确护理诊断及预期目标,确定护理措施,解决病人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
(3)做好核对工作:各种急救药物需经两人核对后方可使用。执行口头医嘱时,护士必须向医生复述一遍,双方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抢救完毕需及时由医生补写医嘱。抢救过程中使用的各种急救药物的安瓿、输液空瓶、输血空瓶(袋)等应集中放置,以便统计与查对。
(4)及时、准确地做好各项记录:一切抢救工作均应做好记录,要求准确、清晰、扼要、完整,且注明执行的时间与执行者。做好交接班工作,保证抢救和护理措施的落实。
(5)安排护士随医生参加查房、会诊、病例讨论:熟悉危重病人的病情、重点监测项目及抢救过程,做到心中有数、配合恰当。
(6)抢救室内抢救器械和药品管理:严格执行“五定”制度,即定数量品种、定点安置、定专人保管、定期消毒灭菌、定期检查维修。各类仪器保证性能良好,随时备用。护士应熟悉抢救物品的性能和使用方法,并能排除一般故障,保证急救物品的完好率。
(7)抢救用物的日常维护:抢救用物使用后,要及时清理,归还原处并做好补充,要保持清洁、整齐。如抢救的为传染病病人,应按传染病要求进行消毒、处理,严格控制交叉感染。
2.抢救设备管理
(1)抢救室由专职人员负责。急诊室要有单独的抢救室;病区抢救室宜设置在靠近护士办公室的单独房间内。抢救室要宽敞、明亮、安静、整洁。室内应备有“五机”(心电图机、洗胃机、呼吸机、除颤仪、吸引器)、“八包”(腰穿包、心穿包、胸穿包、腹穿包、静脉切开包、气管切开包、缝合包、导尿包),以及各种急救药品及抢救床。在抢救室内应设计环形输液轨道及各种急救设备。
(2)抢救床最好为多功能床,必要时另备木板一块,以备胸外心脏按压时使用。
(3)抢救车应按照要求配备各种常用的急救药品(见表17-1)、急救用无菌物品以及其他急救用物,如各种无菌急救包、各种注射器及针头、治疗盘、血压计、听诊器、开口器、压舌板、舌钳、手电筒、止血带、输液器、输血器、各种型号及用途的橡胶管或硅胶管、绷带、宽胶布、无菌敷料、无菌治疗巾、无菌手套、皮肤消毒用物、玻璃接管、夹板、火柴、酒精灯、多头电源插座等。
表17-1 常用的急救药品
(4)急救器械。氧气筒及给氧装置或中心供氧系统、电动吸引器或中心负压吸引装置、心电监护仪、电除颤器、心脏起搏器、简易呼吸器、人工呼吸机、电动洗胃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