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呼吸及其生理变化

(一)正常呼吸及其生理变化

1.呼吸过程 是由3个相互衔接并且同时进行的环节来完成的(见图5-16)。

图5-16 呼吸过程的3个环节

(1)外呼吸:即肺呼吸,是指外界环境与血液之间在肺部进行的气体交换,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两个过程。

肺通气是指通过呼吸运动使肺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实现肺通气的相关结构包括呼吸道、肺泡和胸廓等。呼吸道是气体进出的通道,肺泡是气体交换的场所,胸廓的节律性运动则是实现肺通气的原动力。

肺换气是指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其交换方式通过分压差扩散进行,即气体从高分压处向低分压处扩散。如肺泡内氧分压高于静脉血氧分压,而二氧化碳分压则低于静脉血的二氧化碳分压。交换的结果使静脉血变成动脉血,肺循环毛细血管的血液不断地从肺泡中获得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

(2)气体运输:通过血液循环将氧由肺运送至组织细胞,同时将二氧化碳由组织细胞运送至肺。

(3)内呼吸:即组织换气,是指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交换方式同肺换气,交换的结果使动脉血变成静脉血,体循环毛细血管的血液不断地从组织中获得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

2.呼吸运动的调节 呼吸运动是一种节律性的活动,由呼吸器官和辅助呼吸肌共同完成。呼吸运动具有随意性和自主性,受呼吸中枢的调节,呼吸中枢通过一系列的反射来影响呼吸运动。

(1)呼吸中枢: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呼吸节律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它们分布于脊髓、延髓、脑桥、间脑、大脑皮质等部位。在呼吸运动调节过程中,各级中枢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并互相协调和制约。延髓和脑桥是产生基本呼吸节律的部位,大脑皮质可随意控制呼吸运动。

(2)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1)肺牵张反射:由肺的扩张或缩小所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称为肺牵张反射,又称黑-伯反射,即当肺扩张时引起吸气动作的抑制而产生呼气;当肺缩小时引起呼气动作的终止而产生吸气。肺牵张反射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其生理意义是使吸气不致过长、过深,促使吸气转为呼气,与脑桥呼吸调节中枢共同调节着呼吸的频率和深度,以维持正常的呼吸节律。

2)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是指呼吸肌本体感受器传入冲动引起的反射性呼吸变化。呼吸肌属于骨骼肌,骨骼肌中存在着本体感受器肌梭,因此,在受到牵张刺激时,可反射性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此为本体感受性反射。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参与正常呼吸运动的调节,尤其是在呼吸肌负荷增加时发挥更大的作用,即呼吸肌负荷增加,呼吸运动也相应地增强。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气道阻力增加,通过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呼吸肌收缩力增强,克服增加的气道阻力,以维持肺通气。

3)防御性呼吸反射:包括咳嗽反射和喷嚏反射。喉、气管和支气管黏膜上皮的感受器受到机械或化学刺激时,可引起咳嗽反射。鼻黏膜受到刺激时,可引起喷嚏反射。它们是机体有保护作用的呼吸反射,其目的是排除呼吸道刺激物和异物。

4)其他内外感受性反射:突然的冷热、疼痛、血压的变化都可刺激机体的内外感受器,导致呼吸的增强或抑制。

(3)呼吸的化学性调节: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氢离子浓度[H+]的改变对呼吸运动的影响,称为化学性调节。PaCO2是调节呼吸中最重要的生理性化学因素。PaCO2下降,出现呼吸运动减弱或暂停;PaCO2升高,使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增加;若PaCO2超过一定水平,则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活动,包括呼吸中枢,出现呼吸困难、头晕头痛甚至昏迷,即二氧化碳麻醉。PaCO2对呼吸的调节是通过中枢及外周感受器两种途径实现的。[H+]升高,导致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增加;[H+]降低,呼吸受到抑制。[H+]对呼吸的调节同PaCO2。PaO2降低时,引起呼吸加快加深,肺通气增加,PaO2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对呼吸运动进行调节。

3.正常呼吸及其生理变化

(1)正常呼吸:正常成人在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为16~20次/分,节律规则,呼吸运动均匀无声且不费力(见图5-17)。呼吸与脉搏的比例为1∶4,男性及儿童以腹式呼吸为主,女性以胸式呼吸为主。

(2)生理变化:呼吸受许多生理因素的影响而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1)年龄:年龄越小,呼吸频率越快。如新生儿的呼吸约为44次/分。

2)性别:同年龄的女性呼吸频率比男性稍快。

3)情绪:强烈的情绪变化,如害怕、恐惧、愤怒、悲伤、紧张等可刺激呼吸中枢,引起屏气或呼吸加快。

4)运动和休息:剧烈运动可使呼吸加深加快,休息和睡眠时呼吸减慢。

5)血压:血压大幅度变动时,可以反射性地影响呼吸,血压升高,呼吸减慢减弱;血压降低,呼吸加快加深。

6)其他:如环境温度升高或海拔增加,均会使呼吸加深加快。

图5-17 正常和异常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