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肌内注射法

(二)肌内注射法

肌内注射法是将一定量药液注入肌肉组织的方法。注射部位一般选择肌肉丰厚且距大血管及神经较远处。其中最常用的部位为臀大肌,其次为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及上臂三角肌。

1.臀大肌注射定位法 臀大肌起自髂后上棘与尾骨尖之间,肌纤维平行向外下方止于股骨上部。坐骨神经起自骶丛神经,自梨状肌下孔出骨盆至臀部,在臀大肌深部,约在坐骨结节与大转子之间中点处下降至股部,其体表投影为自大转子尖至坐骨结节中点向下至腘窝。注射时注意避免损伤坐骨神经。臀大肌注射的定位方法有十字法和连线法两种。

(1)十字法:从臀裂顶点向左侧或向右侧划一水平线,然后从髂嵴最高点作一垂线,将一侧臀部分为4个象限,其外上象限并避开内角为注射区(见图7-9)。

(2)连线法:从髂前上棘至尾骨作一连线,其外上1/3处为注射部位(见图7-10)。

图7-9 臀大肌十字法定位

图7-10 臀大肌连线法定位

2.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定位法

(1)以示指尖和中指尖分别置于髂前上棘和髂嵴下缘处,在髂嵴、示指、中指之间构成一个三角形区域,其示指与中指构成的内角为注射区(见图7-11)。

(2)髂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以病人的手指宽度为准)。

3.股外侧肌注射定位法 大腿中段外侧。一般成人可取髋关节下10cm至膝关节的范围。此处大血管、神经干很少通过,且注射范围较广,可供多次注射,尤适用于2岁以下幼儿。

4.上臂三角肌注射定位法 上臂外侧,肩峰下2~3横指处。此处肌肉较薄,只可作小剂量注射。

图7-11 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定位法

【目的】

注入药物;用于不宜或不能口服或静脉注射,且要求比皮下注射更快发生疗效时。

【操作前准备】

(1)评估病人并解释。

1)评估病人:①评估病情及治疗情况;②意识状态,肢体活动能力,对给药计划的了解、认识程度及合作程度;③注射部位的皮肤及肌肉组织状况。

2)解释:向病人及家属解释肌内注射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药物作用及其不良反应。

(2)病人准备。

1)病人了解肌内注射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药物作用及其不良反应。

2)取舒适卧位,暴露注射部位。

(3)护士准备:衣帽整洁,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

(4)环境准备:清洁、安静、光线充足或有足够的照明,必要时屏风或拉帘遮挡。

【用物准备】

(1)基础治疗盘。

(2)2~5mL注射器、6~7号针头、注射卡。

(3)药液:按医嘱准备。

【操作流程】

肌内注射操作流程见表7-10。

表7-10 肌内注射操作流程

续表

【健康教育】

(1)臀部肌内注射时,为使臀部肌肉放松,减轻疼痛与不适,可嘱病人取侧卧位、俯卧位、仰卧位或坐位。为使局部肌肉放松,嘱病人侧卧位时上腿伸直,下腿稍弯曲;俯卧位时足尖相对,足跟分开,头偏向一侧。

(2)对因长期多次注射出现局部硬结的病人,教给其局部热敷的方法。

【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操作原则。

(2)两种药物同时注射时,注意配伍禁忌。

(3)对2岁以下婴幼儿不宜选用臀大肌注射,因其臀大肌尚未发育好,注射时有损伤坐骨神经的危险,最好选择臀中肌和臀小肌注射。

(4)若针头折断,应先稳定病人情绪,并嘱病人保持原位不动,固定局部组织,以防断针移位。同时尽快用无菌血管钳夹住断端取出;如断端全部埋入肌肉,应速请外科医生处理。

(5)对需长期注射者,应交替更换注射部位,并选用细长针头,以避免或减少硬结的发生。如因长期多次注射出现局部硬结时,可采用热敷、理疗等方法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