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热疗法

(二)热疗法

1.作用

(1)保暖与舒适:在体表用热后,局部皮肤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将体热带至全身使体温升高,病人感到舒适。一般用于身体虚弱、危重病人及早产儿。

(2)促进炎症的消散或局限:热疗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速度加快,促进组织中毒素及废物的排出;同时,热疗使局部血流量增多,白细胞数量增加,其吞噬能力增强和新陈代谢加快。因而炎症早期用热,可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与消散;炎症后期用热,可促进炎症的局限。

(3)减轻疼痛:热疗可降低痛觉神经兴奋性,又可改善血液循环,加速致痛物质和炎性渗出物的吸收,解除对神经末梢的刺激和压迫,减轻疼痛。同时热疗可使肌肉松弛,增强结缔组织的伸展性,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缓解因肌肉痉挛、僵硬及关节强直所致的疼痛。

2.禁忌证

(1)急腹症未明确诊断前:热疗可减轻疼痛,从而掩盖病情的真相,贻误诊断和治疗。

(2)面部危险三角区的感染:因面部血管丰富,无静脉瓣,且与颅内海绵窦相通,热疗可使该处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导致细菌和毒素进入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扩散,造成颅内感染或败血症。

(3)软组织损伤48h内:热疗可使局部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加重皮下出血、肿胀,从而加重疼痛。

(4)细菌性结膜炎:热疗可使局部温度升高,有利于细菌繁殖,从而加重病情。

(5)出血性疾病:热疗使血管扩张,加重出血倾向。

(6)治疗部位有金属移植者:因为金属是热的良好导体,用热易造成烫伤。

(7)感觉功能异常、意识不清的病人:这类病人用热易造成烫伤,故应在严密监护下使用。

3.方法 热疗法可分为干热疗法与湿热疗法。干热疗法有热水袋、烤灯等;湿热疗法有热湿敷、温水浸泡、热水坐浴等。

(1)热水袋的使用。

【目的】

保暖、解痉、镇痛。

【用物准备】

热水袋及布套、水温计、水罐(内盛热水)、大毛巾(必要时)。

【操作流程】

使用热水袋操作流程见表16-6。

表16-6 使用热水袋操作流程

续表

【健康教育】

1)向病人及家属讲解影响热水袋使用效果的因素及热疗的禁忌证。

2)指导病人及家属正确使用热水袋。

3)教会病人及家属如何观察用热部位皮肤的情况及出现烫伤后的处理方法。

【注意事项】

1)婴幼儿、老年人、意识不清、麻醉未清醒、末梢循环不良等病人使用热水袋时,温度应调至50℃,以防发生烫伤。

2)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经常观察病人热疗部位的皮肤颜色,如发现皮肤潮红,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在局部涂凡士林以保护皮肤。若要持续使用热水袋时,应根据情况及时更换热水。

(2)烤灯的使用。

【目的】

1)消炎、镇痛、解痉。

2)使创面干燥,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用物准备】

红外线或鹅颈灯,必要时备有色眼镜、屏风。

【操作流程】

使用烤灯操作流程见表16-7。

表16-7 使用烤灯操作流程

续表

【健康教育】

1)向病人及家属介绍烤灯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2)指导病人及家属如何观察照射部位的皮肤情况以及出现异常时如何处理。

【注意事项】

1)当照射面部、颈部及前胸时,应戴有色眼镜或用纱布遮盖双眼,防止损伤病人的眼睛。

2)密切观察照射部位皮肤的颜色,皮肤出现桃红色为合适剂量,若出现紫红色则应立即停止照射,并涂凡士林保护皮肤。

(3)热湿敷。

【目的】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解痉、消炎、消肿、止痛。

【用物准备】

1)治疗盘内放:敷布(大于患处面积)、敷钳、凡士林、小橡胶单、治疗巾、棉签、塑料纸、纱布、水温计。

2)小盆(盛放热水,水温为50~60℃)、热水瓶或电炉。

3)必要时备大毛巾、热水袋、屏风,有伤口者备换药用物。

【操作流程】

热湿敷操作流程见表16-8。

表16-8 热湿敷操作流程

续表

【健康教育】

1)向病人及家属解释热湿敷的目的、作用及影响热湿敷效果的因素。

2)向病人及家属介绍热湿敷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1)面部热湿敷者,敷后半小时方能外出,以防感冒。

2)观察热湿敷部位皮肤的颜色,防止烫伤。

3)对有伤口的部位热湿敷时,应按无菌技术操作原则进行。热湿敷后按换药法处理伤口。

(4)温水浸泡。

【目的】

消炎、镇痛、清洁、消毒创口,用于手、足、前臂、小腿部感染。

【用物准备】

1)治疗盘内放长镊子、纱布、药液(遵医嘱)。

2)浸泡盆(内盛43~46℃热水)。若有伤口,应备无菌浸泡盆、药液、纱布。

【操作流程】

温水浸泡操作流程见表16-9。

表16-9 温水浸泡操作流程

【健康教育】

1)向病人及家属解释温水浸泡的目的和作用。

2)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温水浸泡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1)若浸泡部位有伤口,其用物及溶液均需无菌,并按无菌操作原则进行操作。

2)浸泡过程中,注意观察局部皮肤的情况,倾听病人的主诉,随时调节水温。

3)浸泡后检查治疗部位伤口的情况,必要时行换药治疗。

(5)热水坐浴。

【目的】

消炎、消肿、止痛,用于会阴部、肛门疾病及手术后。

【用物准备】

坐浴椅、消毒坐浴盆、热水瓶、水温计、药液(遵医嘱)、毛巾、无菌纱布。必要时备屏风、换药用物。

【操作流程】

热水坐浴操作流程见表16-10。

表16-10 热水坐浴操作流程

【健康教育】

1)向病人及家属解释热水坐浴的目的、作用和方法。

2)向病人及家属说明热水坐浴的注意事项及治疗效果。

【注意事项】

1)热水坐浴前先排尿、排便,因热水刺激肛门、会阴部易引起排尿、排便反射。

2)坐浴部位若有伤口,坐浴盆、溶液及其他用物均须进行灭菌处理;坐浴后应给予换药并处理伤口。

3)月经期、妊娠后期、产后2周内、阴道出血和盆腔急性炎症不宜坐浴,以免引起和加重感染。

4)坐浴过程中,注意观察病人的面色、脉搏和呼吸,倾听病人的主诉,出现异常应及时处理。

思考题

1.冷、热疗法有哪些作用?

2.冷、热疗法应用时有哪些禁忌证?

3.冷疗和热疗均有减轻疼痛的作用,请分析其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