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粪便的观察

(二)粪便的观察

粪便的性质与性状可以反映人体消化系统的功能状况。对粪便进行观察时,应观察排便的次数、量、性状、颜色、气味和内容物等。

1.量与次数 成人每日排便1~3次,每次为100~300g,粪便量的多少与食物种类、数量及消化器官功能状况有关,进食肉类、蛋白质等精细食物者粪便量较少,进食大量蔬菜、水果等粗粮者粪便量较多。胃、肠、胰腺有炎症或功能紊乱时,因分泌、消化、吸收不良导致粪便量和次数增加。如消化不良者因食物未完全消化吸收,粪便中可见大量脂肪滴、淀粉粒或未完全消化的肌肉纤维,致使量和次数增加。

2.性状 正常人粪便为成形的软便。当消化不良或患急性肠炎时,因肠蠕动快,吸收水分少,排便次数可增多;便秘时因粪便滞留在肠内时间过久,水分被吸收,使粪便干结有时呈栗子样;直肠、肛门狭窄或部分肠梗阻时,粪便常呈扁条形或带状。

3.颜色 正常粪便呈黄褐色或棕黄色。由于摄入的食物和药物种类不同,颜色可发生不同的变化。食用叶绿素丰富的蔬菜,粪便呈绿色;摄入血、肝类食物或服含铁剂的药物,粪便呈酱色;服用炭粉、铋剂等药物,粪便呈无光样黑色;服钡剂后,粪便呈灰白色。在病理情况下,如粪便呈漆黑光亮的柏油样便,提示上消化道出血;粪便呈暗红色,提示下消化道出血;粪便呈陶土色,提示胆道梗阻;粪便呈果酱样便,提示阿米巴痢疾或肠套叠;排便后有鲜血滴出者,提示直肠息肉或痔疮出血。

4.气味 粪便的气味是由食物残渣与结肠中的细菌发酵而产生的,并与食物种类及肠道疾病有关。肉食者味重,素食者味轻。消化不良者,大便呈酸臭味;柏油样便呈腥臭味;下消化道溃疡、恶性肿瘤病人,大便呈腐臭味。

5.内容物 粪便内容物主要为食物残渣、脱落的肠上皮细胞、细菌以及机体代谢后的废物。肠道寄生虫感染病人的粪便中可见蛔虫、绦虫节片和蛲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