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脉搏的观察与护理
1.异常脉搏的观察
(1)脉率异常。
1)速脉:又称心动过速,是指成人在安静状态下脉率大于100次/分。常见于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心力衰竭、血容量不足等。它是机体的一种代偿机制,以增加心排血量、满足机体新陈代谢的需要。一般体温每升高1℃,成人脉率约增加10次/分,儿童则增加15次/分。
2)缓脉:又称心动过缓,是指成人在安静状态下脉率低于60次/分。常见于颅内压增高、房室传导阻滞、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2)脉律异常:脉搏的搏动不规则,间隔时间长短不一,称为脉律异常。
1)间歇脉:在一系列正常规律的脉搏中,出现一次提前而较弱的脉搏,其后有一较正常延长的间歇(代偿间歇),称为间歇脉。如每隔一个或两个正常搏动后出现一次期前收缩,则前者称为二联律,后者称为三联律。常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如心肌病、心肌梗死、洋地黄中毒等。正常人在过度疲劳、精神兴奋、体位改变时偶尔也会出现间歇脉。发生机制是心脏异位起搏点过早地发出冲动而引起心脏搏动提早出现。
2)脉搏短绌:又称绌脉,是指在同一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其特点是心律完全不规则,心率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常见于心房颤动的病人。发生机制是由于心肌收缩力强弱不等,有些心排血量少的搏动只产生心音,但不能引起周围血管的搏动,造成脉率小于心率。绌脉越多,心律失常越严重,病情好转,绌脉可消失。
(3)强弱异常。
1)洪脉:当心排血量增加,外周动脉阻力较小,动脉充盈度和脉压较大时,则脉搏强大有力,称为洪脉。常见于高热、甲状腺功能亢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
2)细脉或丝脉:当心排血量减少,外周动脉阻力较大,动脉充盈度降低时,则脉搏细弱无力,扪之如细丝,称为丝脉。常见于心功能不全、大出血、休克、主动脉瓣狭窄等。
3)交替脉:是指节律正常,而强弱交替出现的脉搏。其主要由于心室收缩强弱交替出现而引起,是心肌损害的一种表现,常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等。
4)水冲脉:脉搏骤起骤落,急促而有力。其主要由于收缩压偏高、舒张压偏低使脉压增大所致。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触诊时如将病人前臂抬高过头并紧握其手腕掌面,就可感到急促有力的冲击。
5)奇脉:是指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或消失。是心包填塞的重要体征之一,其发生主要与在吸气时由于病理原因使心脏受束缚,引起左心室搏出量减少有关。常见于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等。
(4)动脉壁异常:早期动脉硬化,表现为动脉壁变硬,失去弹性,呈条索状;严重时则动脉迂曲甚至有结节。其原因为动脉壁的弹性纤维减少,胶原纤维增多,使动脉管壁变硬,呈条索、迂曲状。
2.异常脉搏的护理
(1)休息:卧床休息以减少心肌耗氧量,有缺氧症状时给氧。
(2)加强观察:观察病人脉搏的脉率、节律、强弱及动脉壁的情况;观察药物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有起搏器者应做好相应的护理,并观察病人的相关症状。
(3)准备急救物品和急救仪器。准备抗心律失常药物,除颤器处于完好状态。
(4)心理护理:提供针对性的心理安慰,稳定情绪,缓解并消除病人紧张、焦虑、恐惧心理。
(5)健康教育:指导病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清淡易消化,戒烟限酒,善于控制情绪,勿用力排便,学会自我监测脉搏、简单的急救知识及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