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疼痛的因素

(二)影响疼痛的因素

个体对疼痛的感受和耐受力存在很大差异,同样性质、强度的刺激可引起不同个体产生不同的疼痛反应。个体所能感觉到的最小疼痛称为疼痛阈。个体所能忍受的疼痛强度和持续时间称为疼痛耐受力(pain tolerance)。对疼痛的感受和耐受力受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影响,其中客观因素包括个体的年龄、宗教信仰与文化、环境、社会支持等;主观因素包括以往的疼痛经验、注意力、情绪等。

1.客观因素

(1)年龄:是影响疼痛的重要因素之一。个体对疼痛的敏感程度因年龄的不同而不同。婴幼儿对疼痛的敏感程度低于成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疼痛的敏感性也随之增加。老年人对疼痛的敏感性又逐步下降。故对于不同年龄组的疼痛病人应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更应注意其特殊性和个体差异。

(2)宗教信仰与文化:可影响个体对疼痛的认知评价和对疼痛的反应。持有不同人生观、价值观的个体对疼痛的反应和表达方式也不同。如个体生活在鼓励忍耐和推崇勇敢的文化背景中,往往更能够耐受疼痛。同时,个体的文化教养也会影响其对疼痛的反应和表达方式。如在一些文化模式中,把忍受疼痛作为一种美德,并且通常认为男性比女性更能忍受疼痛。健康促进者应尊重个人的文化信仰的差异,不应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病人身上。

(3)环境:环境因素可影响疼痛,如噪声、温度和光线等。持续的刺激性噪声,可增加肌肉的张力和应激性,加剧疼痛;舒适的环境可以改善个体的情绪,从而减轻疼痛。

(4)社会支持:当病人经历疼痛时,良好的社会支持,如家属或亲人的陪伴,可以减少其孤独感和恐惧感,从而减轻疼痛。此外,鼓励和赞扬可促使病人有信心应对即将到来的疼痛并增加病人的控制感。

2.主观因素

(1)以往的疼痛经验:个体对任何一种单独的刺激所产生的疼痛,都会受到以前类似疼痛经验的影响,如经历过手术疼痛的病人对即将再次进行的手术会产生不安的心情,会使他对痛觉格外敏感。

(2)注意力:个体对疼痛的注意程度会影响其对疼痛的感觉。当注意力高度集中于其他事物时,痛觉可以减轻甚至消失。如拳击运动员在竞技场上能够忍受严重的伤害,而不感觉疼痛,是由于其注意力完全集中于比赛。某些精神疗法治疗疼痛,也是利用分散注意力以减轻疼痛的原理,如松弛疗法、听音乐、看电视、愉快交谈等均可分散病人对疼痛的注意力,从而减轻疼痛。

(3)情绪:可影响病人对疼痛的反应,消极的情绪可使人的痛阈降低,从而使疼痛加剧;积极的情绪可以提高痛阈,使疼痛减轻。同时,情绪与疼痛之间彼此相互影响。慢性疼痛病人的情绪状态以焦虑和抑郁为主,焦虑可使疼痛加剧,而疼痛又会增加焦虑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