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基本知识

(一)隔离基本知识

1.隔离的概念 隔离是采用各种方法、技术,防止病原体从病人及携带者传播给他人的措施。通过隔离将传染源、高度易感人群安置在指定地点和特殊环境中,暂时避免与周围人群接触,防止病原微生物在病人和工作人员及媒介物中扩散,以达到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的目的;对高度易感人群采取保护性隔离,保护其免受感染。

2.隔离区域的设置

(1)建筑与布局:隔离病区与普通病区分开,相邻病区楼房相隔大约30m,侧面防护距离为10m,以防止空气对流传播。各综合医院要设置隔离门诊、发热门诊和隔离留观室。传染病区设立多个出入口,以便工作人员与病人分门进出。

1)感染性疾病病区的布局:感染性疾病病区应设在医院相对独立的区域,远离儿科病区、重症监护病区和生活区,应设立两道和三区之间的缓冲区间。为病人设单独入、出口和入、出院处理室。

2)呼吸道疾病病区的布局:呼吸道疾病病区应设在医院相对独立的区域,分为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应设立两道和三区之间的缓冲区间,缓冲区间两侧的门不应同时开启,以减少区域之间的空气流通。经空气传播疾病的隔离病区,应设置负压病室。病室的气压宜为-30Pa,缓冲间的气压宜为-15Pa,确保空间从清洁区流向污染区。

(2)隔离要求。

1)各区之间界线清楚,标识明显。

2)病室内应有良好的通风设施,通风系统应区域化,防止区域间空气交叉感染。

3)配备适量非手触式开关的流动水洗手设施。

4)不同各类感染性疾病病人应分室安置;受条件限制的医院,同种疾病病人可安置于一个病室,每间病房不超过4人,两床之间距离不少于1.1m。

5)感染疾病科门诊应与普通门诊、儿科门诊分开挂号候诊。

3.隔离病区的划分

(1)清洁区:是指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不易受到病人血液、体液和病原微生物等物质污染,及传染病病人不应进入的区域。包括医务人员的值班室、卫生间、男女更衣室、浴室以及储物间、配餐间等。

(2)潜在污染区:又称半污染区,是指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位于清洁区与污染区之间,有可能被病人血液、体液和病原微生物等物质污染的区域。包括医务人员的办公室、治疗室、护士站、病人用后的物品及医疗器械等的处理室、内走廊等。

(3)污染区:是指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传染病病人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接受诊疗的区域,包括被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物品暂存和处理的场所。包括病室、处置室、污物间以及病人入院、出院处理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