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的形成

(三)医院感染的形成

医院感染的发生包括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宿主3个环节,当三者同时存在并相互联系时就构成了感染链,缺少或切断任一环节,将不会发生医院感染。因此,医务人员可通过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措施来达到预防医院内感染的目的。

1.感染源 是指病原体自然生存、繁殖并排出的宿主(人或动物)或场所。在医院内感染中主要感染源有以下4种。

(1)已感染病人及病原携带者:已感染的病人是最重要的感染源。一方面病人不断排出大量病原微生物,另一方面排出的病原微生物致病力强,常具有耐药性,并且容易在另一易感宿主体内定植。此外,病原携带者也是另一重要感染源,且临床意义重大,因其在病原微生物不断生长繁殖并经常排出体外的同时,携带者本身因无自觉症状而常常被人群所忽视。

(2)病人自身正常菌群:寄居在病人身体某些特定部位,如呼吸道、口腔黏膜、胃肠道、泌尿生殖道和皮肤等,或来自环境并定植在这些部位的正常菌群,也包括身体其他部位感染的病原微生物。

(3)医院环境:医院的特殊环境可成为某些微生物存活并繁殖的场所,是不可忽视的感染源。如洗手池常有革兰阴性杆菌繁殖,可污染洗手者,再进一步传播引起病人感染。

(4)医务人员:医务人员在治疗和护理病人时,也可能会通过手或工作服等将携带的致病菌传播给病人。

2.传播途径 是指病原体从感染源传播到易感宿主的途径。内源性感染主要通过病原体在机体的易位而实现,属于自身直接接触感染;外源性感染的发生可有一种或多种传播途径,主要传播途径有以下几种。

(1)接触传播:是医院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通过手、媒介物直接或间接接触导致的传播。接触传播又包括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直接接触传播是指感染源直接将病原微生物传播给易感宿主;间接接触传播是指感染源排出的病原微生物通过媒介传递给易感宿主,其中最常见的传播媒介是医务人员的手。

(2)空气传播:是指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5μm),如飞沫、菌尘,以空气为媒介随气流流动而造成感染传播。如含出血热病毒的啮齿类动物、家禽,通过排泄物污染尘埃后形成气溶胶颗粒,传播流行性出血热;开放性肺结核病人排出结核分枝杆菌,通过空气传播给易感人群。

(3)飞沫传播:是指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5μm)在空气中短距离(1m内)移动到易感人群的口、鼻黏膜或眼结膜等导致的传播。个体在咳嗽、打喷嚏、谈笑时从口、鼻腔喷出的小液滴,医务人员进行某些诊疗操作如吸痰时可产生液体微粒,这些液滴或液体微粒都称为飞沫。飞沫含有呼吸道黏膜的分泌物及病原体,液滴较大,在空气中悬浮时间不长,只能近距离地传播给周围的密切接触者。

(4)饮水、饮食传播:食物中常带有各种条件致病菌,尤其是大肠埃希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可在病人肠道定植,增加感染机会。病原体通过饮水、饮食传播,常可导致感染暴发流行。

(5)生物媒介传播:是指动物或昆虫携带病原微生物作为人类传播的中间宿主,如鼠传播流行性出血热,蚊子传播疟疾、乙型脑炎等。

3.易感宿主 是指对某种疾病或传染病缺乏免疫力的人。如将易感者作为一个总体,则称为易感人群。医院是易感人群相对集中的地方,易发生感染且容易流行。医院感染常见的易感人群主要有:①婴幼儿及老年人;②机体免疫功能严重受损者;③营养不良者;④接受各种免疫抑制剂治疗者;⑤不合理使用抗生素者;⑥接受各种侵入性诊疗操作者;⑦手术时间长者;⑧住院时间长者;⑨精神状态差,缺乏主观能动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