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正常排便的因素

(一)影响正常排便的因素

1.年龄 可影响人体对排便的控制。2~3岁以下的婴幼儿,由于神经肌肉系统发育不完善,还不能完全自主控制排便。而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腹壁肌肉张力逐渐下降,胃肠蠕动减慢,肛门括约肌松弛等原因导致肠道控制能力下降而出现排便功能的异常。

2.食物与液体摄入 均衡饮食与足量的液体是维持正常排便的重要条件。富含纤维的食物可提供必要的粪便容积,使食糜通过肠道时间变短,减少水分在大肠内的再吸收,使大便柔软而容易排出。人体摄入粪便中所含水分的多少,会影响粪便的软硬度。若病人饮食中水分摄入不足,肠道就会吸收较多的水分,导致粪便变硬,从而造成便秘。

3.心理因素 是影响排便的重要因素。精神抑郁,身体活动减少,肠蠕动减少易导致便秘;而情绪紧张、焦虑可导致迷走神经兴奋、肠蠕动增加导致吸收不良、腹泻的发生。

4.环境因素 排便涉及个人隐私,住院病人多与其他病人共用盥洗室,有的卧床病人甚至需在病室内使用便器排便,若环境缺乏隐蔽性,病人会抑制排便或减少排便次数来降低窘迫感。

5.个人排便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自己固定的排便时间;使用某种固定的便器;排便时从事某些活动如阅读等。当这些生活习惯由于环境的改变无法维持时,可能影响正常排便。

6.疾病 肠道本身的疾病或身体其他系统的疾病均可影响正常排便。如大肠癌、结肠炎可使排便次数增加;脊髓损伤、脑卒中等可致排便失禁。

7.治疗和检查 某些治疗和检查会影响人体的排便活动,如腹部、肛门部位手术,会因为肠壁肌肉的暂时麻痹或伤口疼痛而造成排便困难;胃肠X线检查常需灌肠或服用钡剂,也可影响排便。

8.药物 可以预防或治疗便秘,但是如果剂量过大,会导致相反的效果。如预防便秘的药物过量使用可引起腹泻,而过度使用又会造成病人生理和心理上的依赖。一些具有其他治疗目的的药物,会出现改变肠道正常功能的不良反应,如止痛剂可导致便秘;滥用抗生素可破坏肠道内的正常菌群而引起腹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