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灌肠法
灌肠法是将一定量的液体用肛管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协助病人清洁肠道、排便、排气或由肠道供给药物或营养,达到确定诊断和治疗目的的方法。
根据灌肠目的不同,可分为保留灌肠和不保留灌肠。不保留灌肠又根据灌入的液体量分为大量不保留灌肠和小量不保留灌肠(见图11-1)。如为了达到清洁肠道的目的,而反复使用大量不保留灌肠则称为清洁灌肠。
1.大量不保留灌肠
图11-1 小量不保留灌肠
【目的】
(1)软化和清除粪便,解除肠胀气,减轻腹胀。
(2)清洁肠道,为手术、检查或分娩的病人作肠道准备。
(3)稀释并清除肠道内的有害物质,减轻中毒。
(4)灌入低温液体,为高热病人降温。
【用物准备】
(1)一次性灌肠包(内有治疗巾、灌肠袋、软皂、一次性手套)、棉签、液状石蜡、量杯、水温计、搅拌棒、剪刀、卫生纸、弯盘、便盆、输液架。
(2)常用溶液:生理盐水、0.1%~0.2%肥皂水、0.9%氯化钠溶液。
(3)液量及温度:成人每次用量为500~1000mL,老年人为500~800mL,小儿为200~500mL。溶液温度为39~41℃,降温温度为28~32℃,中暑病人可用4℃等渗冰盐水。
【操作流程】
大量不保留灌肠操作流程见表11-1。
表11-1 大量不保留灌肠操作流程
续表
图11-2 大量不保留灌肠
【健康教育】
(1)向病人及家属讲解维持正常排便习惯的重要性。
(2)指导病人及家属保持健康生活习惯,以维持正常排便。
(3)指导病人灌肠时的配合方法。
【注意事项】
(1)掌握液体的温度、浓度、流速、压力和溶液的量。遇伤寒病人,溶液量不得超过500mL,压力要低(液面不超过肛门30cm)。
(2)如为降温灌肠,可用28~32℃生理盐水或用4℃等渗盐水,保留30min再排出,排便后隔30min再测量体温,并记录。
(3)肝性脑病病人禁用肥皂水,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水、钠潴留病人禁用0.9%氯化钠溶液灌肠。
(4)灌肠中途病人如有腹胀或便意时,嘱病人深呼吸,以减轻不适。
(5)灌肠过程中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如发现脉速、面色苍白、出冷汗、剧烈腹痛、心慌气急时,应立即停止灌肠并及时与医生联系,采取急救措施。
(6)妊娠、急腹症、消化道出血和严重心血管疾病等病人严禁灌肠。
2.小量不保留灌肠
【目的】
(1)软化粪便,解除便秘。适用于保胎孕妇,病重、年老体弱者,小儿等病人。
(2)排出肠道内的气体,减轻腹胀。适用于腹部或盆腔手术后肠胀气的病人。
【用物准备】
(1)一次性灌肠包(或注洗器、量杯、肛管、温开水5~10mL、止血钳、一次性垫巾、手套)、润滑油、棉签、弯盘、卫生纸、便盆。
(2)常用灌肠液:“1、2、3溶液”(50%硫酸镁30mL、甘油60mL、温开水90mL;甘油50mL加等量温开水;各种植物油120~180mL。溶液温度为38℃)。
【操作流程】
小量不保留灌肠操作流程见表11-2。
表11-2 小量不保留灌肠操作流程
续表
【健康教育】
同大量不保留灌肠。
【注意事项】
(1)灌肠时插管深度为7~10cm,压力要低,灌肠液注入的速度不宜过快。
(2)每次抽吸灌肠溶液时应反折肛管尾端,防止空气进入肠道引起腹胀。
3.保留灌肠
【目的】
自肛门灌入药物,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黏膜吸收,达到治疗目的。常用于镇静、催眠及治疗肠道感染。
【用物准备】
(1)注洗器、治疗碗(内盛遵医嘱备的灌肠液)、肛管、温开水5~10mL、止血钳、润滑油、棉签、手套、弯盘、卫生纸、治疗巾、橡胶单、小垫枕、便盆和便盆巾。
(2)常用溶液:药物及剂量遵医嘱准备,灌肠溶液量不超过200mL,溶液温度为38℃。①镇静、催眠,用10%水合氯醛,剂量遵医嘱准备。②抗肠道感染,用2%黄连素(小檗碱),0.5%~1%新霉素及其他抗生素等。
【操作流程】
保留灌肠操作流程见表11-3。
表11-3 保留灌肠操作流程
【健康教育】
向病人及家属讲解有关疾病的知识和保留灌肠的方法,正确配合治疗。
【注意事项】
(1)灌肠前了解病变部位,以便选择适当的卧位和插入肛管的深度。
(2)为提高疗效,灌肠前嘱病人先排便,掌握“细、深、少、慢、温、静”的操作原则,即肛管细、插入深、液量少、流速慢、温度适宜、灌肠后静卧。
(3)肛门、直肠、结肠等手术后病人,排便失禁者均不宜做保留灌肠。
4.清洁灌肠
【目的】
(1)彻底清除肠道内粪便,为直肠、结肠检查和术前做肠道准备。
(2)稀释肠内毒素,促其排出。
(3)物理降温。
【用物准备】
同大量不保留灌肠。常用溶液有0.1%肥皂液和等渗盐水。
【操作流程】
反复多次进行大量不保留灌肠,首次用肥皂水,排便后,再用生理盐水,直至排出液无粪质为止。注意灌肠时压力要低,液面距肛门高度不超过40cm。灌肠应在检查或手术前1h完成,禁用清水反复多次灌洗,以防水和电解质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