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五)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每种药物均具有各自的药理作用及特点,对不同的个体来说,药物疗效会受机体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为了保证每位病人均能达到最佳的效果和最小的不良反应,护士必须掌握可能影响药物作用的各种因素,以便及时采取恰当的护理措施。

1.药物方面

(1)药物用量:药物的剂量大小与效应强弱之间呈一定关系,药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剂量才能产生效应。在一定范围内,药物剂量增加,其效应相应增加;剂量减少,药效减弱。当剂量超过一定限度时则会产生中毒反应。在使用安全范围小的药物,如洋地黄类药物时,护士应特别注意观察其中毒反应情况。有些药物,如氯化钾溶液,还必须注意单位时间内进入机体的药量,特别要控制静脉滴注时的速度,过快时会造成单位时间内进入体内的药量过大,引起毒性反应。

(2)药物剂型:常用药物的剂型根据给药途径的不同可分为内服药、注射药和外用药等。不同剂型的药物吸收量与速度不同,从而影响药物作用的快慢和强弱。如口服给药时,液体制剂比固体制剂吸收快;肌内注射时,水溶液比混悬液、油剂吸收快,因而产生作用也较快。

(3)给药途径与时间:不同的给药途径能影响药效的强弱和起效的快慢。合理安排用药时间对药疗起着重要的影响,为了提高疗效和降低毒副作用,不同药物各自有不同的用药时间,如抗生素药物给药的次数与间隔时间取决于药物的半衰期,应以维持药物在血中的有效浓度为最佳选择,医院常用给药时间与安排见表7-2。

表7-2 医院常用给药时间与安排(外文缩写)

(4)联合用药:是指为了达到治疗目的而采取的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时或先后服用。多种药物合用可产生药物之间或机体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药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及作用效应等各方面的相互干扰,从而改变药物的效应和毒性。合理联合用药可以增加疗效,降低毒性。如异烟肼和乙胺丁醇合用能增强抗结核作用,乙胺丁醇还可以延缓异烟肼耐药性的产生。不合理的联合用药会降低疗效,加大毒性,应予以注意,如庆大霉素若与依他尼酸钠和呋塞米配伍,可导致永久性耳聋;若与阿米卡星、链霉素配伍可导致肾功能损害、神经性耳聋等。又如维生素C若与磺胺类合用,会使药效降低。另外,静脉滴注青霉素的病人不能同时口服利君沙,因为后者可干扰青霉素的杀菌效能。因此药物的相互作用已成为合理用药内容的组成部分,护士应根据用药情况,从药效学、药动学及机体情况等方面分析,判断联合用药是否合理,并指导病人安全用药。尤其临床静脉滴注药物时,要遵循“常见药物配伍禁忌”的规定。

2.机体方面

(1)生理因素。

1)年龄与体重:一般来说,药物用量与体重成正比。但儿童和老人对药物的反应与成人不同。除体重因素外,还与生长发育和机体的功能状态有关。小儿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许多脏器发育尚未完善,新陈代谢又特别旺盛,因而某些药物的应用尚有其特殊性。如小儿对影响水盐代谢和酸碱平衡的药物较为敏感,使用利尿药后容易出现严重的血钾和血钠降低。老年人器官,尤其是肝、肾功能的减退也影响到药物的代谢、排泄,因而对药物的耐受性降低。另外,老年人用药的依从性较差,应注意督促其按医嘱服药。

2)性别:性别对药物的反应一般无明显差异。值得注意的是,女性在月经期和妊娠期,子宫对泻药、子宫收缩药及刺激性较强的药物较敏感,容易造成月经量过多、早产或流产;妊娠期用药需特别注意:禁用某些致畸胎的药物,如氨甲蝶呤易引起流产、胎儿畸形(无脑儿、腭裂),白消安可引起多发性畸形,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可能会引起兔唇等。某些药物可通过乳腺排泌进入婴儿体内而引起中毒。因此妇女在妊娠期和哺乳期应用药物要特别谨慎。

(2)病理状态:疾病可影响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也可改变药物的体内代谢过程,从而影响药物的效应。在病理因素中,应特别注意肝肾功能的受损程度。肝功能不良时肝药酶活性降低,使药物代谢速度变慢,造成药物作用延长或增强,半衰期延长。如地西泮(安定)的正常半衰期为46.6h,肝硬化病人可使该药半衰期延长达105.6h,因此,如安定、苯巴比妥、洋地黄毒苷等主要在肝脏代谢的药物要减量、慎用或禁用。同样,肾功能不良时,药物排泄减慢、半衰期也会延长,某些主要经肾脏排泄的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头孢唑林等应减少剂量或适当延长给药间隔时间,避免引起蓄积中毒。

(3)心理行为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影响药物的效应,其中以病人的情绪、对药物的信赖程度、对药疗的配合程度、医护人员的语言及暗示作用等最为重要。病人情绪愉快、乐观,则药物较易发挥治疗效果。病人对药物的信赖程度也可影响药物疗效。病人如认为某药对他不起作用,或觉得疗效不高,可能会采取不配合态度,以致将该药拣出后偷偷扔掉;相反病人对药物信赖,可提高疗效,甚至使某些本无活性的药物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如“安慰剂”的疗效正是心理因素影响的结果。

3.其他方面 饮食可以影响药物的吸收和排泄,进而影响药物的疗效。①饮食能促进药物的吸收并增加疗效:骨脂饮食可以促进脂溶性维生素A、D、E的吸收,因此维生素A、D、E宜在饭后服用;酸性食物可增加铁剂的溶解度,促进铁的吸收。②饮食能干扰药物的吸收,降低药效:在补钙时不宜同食菠菜,因菠菜中含有大量的草酸,草酸与钙结合成草酸钙而影响钙的吸收。服铁剂时不能与茶水、高脂饮食同时服用,因茶水中的鞣酸与铁结合形成铁盐妨碍吸收;脂肪抑制胃酸分泌,也影响铁的吸收。③饮食能改变尿液的pH而影响药物疗效:鱼、肉等在体内代谢产生酸性物质,豆制品、蔬菜等素食在体内代谢产生碳酸氢盐,它们排出时会影响尿的pH,进而影响药物疗效。如氨苄西林在酸性尿液中杀菌力强,在治疗泌尿系统感染时,应多食荤食,使尿液呈酸性,增强杀菌效果。磺胺类药物在碱性尿液中抗菌力较强,应多食素食,以碱化尿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