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病人安全的措施
临床护理工作中,经常遇到意识模糊、躁动、行动不便等具有潜在安全隐患的病人。作为护士,应综合考虑病人及其家属的生理、心理及社会等方面因素,采用必要的安全措施,如保护具、辅助器等,为病人提供全面的健康维护,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1.保护具的应用 保护具是用来限制病人身体某部位的活动,以达到维护病人安全与治疗效果的各种器具。
【适用范围】
(1)坠床发生概率高者,如麻醉后未清醒者、意识不清、躁动不安、失明、痉挛或年老体弱者等。
(2)小儿病人,因认知及自我保护能力尚未发育完善,尤其是未满6岁的儿童,易发生坠床、撞伤、抓伤等意外或不配合治疗等行为。
(3)皮肤瘙痒者,包括全身或局部瘙痒难忍者。
(4)易发生压疮者,如长期卧床、极度消瘦、虚弱者。
(5)实施某些眼科特殊手术者,如白内障摘除术后病人。
(6)精神病病人,如躁狂症、自我伤害者。
【使用原则】
(1)知情同意原则:使用前向病人及家属解释使用保护具的具体原因、目的、种类及方法,取得病人及家属的同意与配合。如非必须使用,则尽可能不用。
(2)短期使用原则:使用保护具要确保病人的安全,且只宜短期使用。
(3)随时评价原则:应随时评价保护具的使用情况。评价依据:①保护具的使用能满足病人身体的基本需要,病人安全、舒适,无血液循环障碍、皮肤破损、坠床、撞伤等并发症或意外发生。②病人及家属了解保护具使用的目的,能够接受并积极配合。③各项检查、治疗及护理措施能够顺利进行。
2.常用保护具的使用方法
(1)床档:主要用于预防病人坠床。常见的床档有多功能床档(见图3-1)、半自动床档(见图3-2)及围栏式床档(见图3-3)。
图3-1 多功能床档
图3-2 半自动床档
图3-3 围栏式床档
(2)约束带:主要用于保护躁动的病人,限制身体或约束失控肢体活动,防止病人自伤或坠床。根据部位的不同,约束带可分为肩部约束带、手肘约束带(见图3-4)或肘部保护器(见图3-5)、约束手套(见图3-6)、约束衣(见图3-7)及膝部约束带等。常用的约束带有宽绷带、肩部约束带、膝部约束带、尼龙搭扣约束带等。
图3-4 手肘约束带
图3-5 肘部保护器
图3-6 约束手套
1)宽绷带:常用于固定手腕及踝部。使用时,先用棉垫包裹手腕部或踝部,再用宽绷带打成双套结(见图3-8),套在棉垫外,稍拉紧,确保肢体不脱出(见图3-9),松紧以不影响血液循环为宜,然后将绷带系于床沿。
图3-7 约束衣
图3-8 双套结
图3-9 宽绷带约束法
2)肩部约束带:用于固定肩部,限制病人坐起。肩部约束带用宽布制成,宽8cm,长120cm,一端制成袖筒(见图3-10)。使用时,将袖筒套于病人两侧肩部,腋窝衬棉垫。两袖筒上的细带在胸前打结固定,将两条较宽的长带系于床头(见图3-11)。必要时亦可将枕横立于床头,将大单斜折成长条,做肩部约束(见图3-12)。
图3-10 肩部约束带
图3-11 肩部约束带固定法
图3-12 肩部大单固定法
3)膝部约束带:用于固定膝部,限制病人下肢活动。膝部约束带用宽布制成,宽10cm,长250cm,宽带中部相距15cm分别钉两条双头带(见图3-13)。使用时,两膝之间衬棉垫,将约束带横放于两膝上,宽带下的两头带各固定一侧膝关节,然后将宽带两端系于床沿(见图3-14)。亦可用大单进行膝部固定(见图3-15)。
图3-13 膝部约束带
图3-14 膝部约束带固定法
4)尼龙搭扣约束带:用于固定手腕、上臂、踝部及膝部。操作简便、安全,便于洗涤和消毒。约束带由宽布和尼龙搭扣制成(见图3-16)。使用时,将约束带置于关节处,被约束部位衬棉垫,松紧适宜,对合约束带上的尼龙搭扣后将带子系于床沿。
图3-15 膝部大单固定法
图3-16 尼龙搭扣约束带
(3)支被架:主要用于肢体瘫痪或极度衰弱的病人,防止盖被压迫肢体而造成不舒适或足下垂等并发症;也可用于灼伤病人采用暴露疗法需保暖时。使用时,将支被架罩于防止受压的部位,盖好盖被(见图3-17)。
图3-17 支被架
【健康教育】
(1)向病人及家属介绍约束带使用的必要性,消除其心理障碍。
(2)介绍保护具应用的操作程序,说明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注意事项】
(1)使用保护具时,应保持病人肢体及各关节处于功能位,协助病人经常更换体位,保证病人安全、舒适。
(2)使用约束带时,首先应取得病人及家属的同意。使用时,其下须垫衬垫,固定松紧适宜,并定时松解,每2h放松约束带1次。注意观察受约束部位的末梢循环情况,每15min观察1次,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必要时进行局部按摩,促进血液循环。
(3)确保病人能随时与医务人员取得联系,如呼叫器的位置适宜或有陪护人员监测等,保障病人的安全。
(4)记录使用保护具的原因、时间、观察结果、相应的护理措施及解除约束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