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

(二)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

密闭式中心静脉输液法包括颈外静脉穿刺置管输液法、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输液法及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是从周围静脉导入,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且导管末端位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PICC是经上肢的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下肢的大隐静脉(新生儿)等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下1/3处或上腔静脉和右心房连接处的置管技能。

由于PICC导管头部位于中心静脉,血流量大,能迅速降低液体渗透压及药物浓度,从而避免高浓度、高刺激性药物对外周血管的刺激和破坏。同时留置时间长,减少病人反复穿刺的痛苦,有效提高了输液质量及工作效率。目前PICC导管已经成为一种极其重要的输液途径和方式,为医护人员提供了更多种选择。

【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 提供可靠输液通路;长期连续输液;周期间断输液;给予高渗溶液或刺激性溶液(如高渗葡萄糖、胃肠外营养药、化疗药等);需要家庭病床中长期输液的病人。

2.禁忌证 严重出、凝血功能障碍;穿刺部位或附近感染、烧伤;静脉损伤、栓塞;穿刺静脉有动静脉造瘘可能;穿刺上肢肌肉挛缩、放疗;病人不合作等情况。

【目的】

(1)适用于不同年龄的各种病人,是重要的急救途径。

(2)为中心静脉压(CVP)监测及完全胃肠外营养(TPN)使用的重要通道。

(3)广泛应用于静脉化疗、长期输入高渗性液体和刺激性药物的病人,可保护血管不受损伤。

【操作前准备】

1.评估

(1)评估病人的年龄、病情、意识状态和心肺功能情况。

(2)解释输液的目的,并询问病人的用药史、过敏史及其他不良反应。

(3)病人对输液的认识及配合程度、社会支持系统等。

(4)穿刺部位皮肤有无瘢痕、感染等;肢体活动度;血管情况(包括静脉弹性、粗细、长短、静脉瓣等)。

(5)向病人或家属解释置管的重要性,在操作过程中需病人配合的要点,由医生负责与病人签署知情同意书。常选择的静脉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和头静脉等。

1)贵要静脉:为PICC置管的首选静脉,90%的PICC放置于贵要静脉。该静脉粗、直,静脉瓣较少,当手臂与躯干垂直时,为最直和最直接的途径,经腋静脉、锁骨下无名静脉,到达上腔静脉。

2)肘正中静脉:为PICC置管的次选静脉。此静脉粗、直,但个体差异较大,静脉瓣较多。在理想情况下,肘正中静脉加入贵要静脉,形成最直接的途径,经腋静脉、锁骨下无名静脉,到达上腔静脉。

3)头静脉:为PICC置管的第三选择。此静脉前粗后细,且高低起伏。在锁骨下方汇入腋静脉,进入腋静脉处有较大角度,可能有分支与颈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相连,使病人的手臂与躯干垂直将有助于导管插入。

2.护士准备 着装整洁、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戴圆帽。

3.病人准备 解释PICC的目的、意义、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药物的作用与不良反应,嘱病人排空大小便,取舒适体位,能主动、有效、积极地配合。

4.环境准备 按严格的无菌操作环境,符合输液要求,病室安静、整洁、温度适宜、光线适宜或有充足的照明。

【用物准备】

(1)PICC无菌穿刺包(内含PICC导管、肝素帽或正压接头、10mL注射器1支、20mL注射器2支等)及无菌治疗巾1包、生理盐水、肝素盐水。

(2)无菌透明贴膜和脱敏胶带、无菌纱布、胶布、止血带、垫巾、瓶套、无菌手套、卷尺、无菌衣(必要时)。

(3)同密闭式周围静脉输液法用物准备。

【操作流程】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操作流程见表9-2。

表9-2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操作流程

续表

【健康教育】

(1)向病人或家属解释PICC的目的、意义、注意事项与配合要求。

(2)向病人及家属解释PICC的日常生活护理。

【注意事项】

(1)送管过程中,如遇送管不畅,表明静脉有阻塞或导管位置有误,勿强行置入,确认导管位置后可向后撤导丝导管少许再继续送管。

(2)穿刺时,使病人放松,防止紧张和激动而引起血管收缩。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剂。严格无菌操作原则;拔出引入导丝时注意预防空气进入导管;穿刺部位会有少许渗血,需要用纱布加压止血,病人有出血倾向的,要延长加压止血的时间。严禁使用小于10mL的注射器冲管。一定要使用脉冲方式冲管,不可使用重力静脉点滴方式。

(3)重视术后维护:①穿刺后第1个24h更换敷料,以后每周为2~3次,揭去敷料时应顺着导管的方向往上撕,防止导管脱出。②每次输液前后、给药前后及每次输血、血制品或TPN等高黏性药物前后或取血后必须立即冲管,连续输液应72h冲洗1次。治疗间歇期每7日冲管1次,更换透明敷贴、肝素帽,若有污染及时更换。记录维护时间并签名。

(4)观察并发症的发生,如静脉炎、导管相关感染发生脓毒血症、导管断裂及血栓形成等。

(5)携带PICC病人进行日常生活护理宣教:①保持局部清洁干燥,贴膜有卷曲、松动及潮湿及时更换。②不影响日常生活,但须保护穿刺侧肢体,尽量避免在置管侧肢体测血压及提过重的物品,避免游泳等。睡眠时,注意不要压迫穿刺的血管。在不输液时,也尽量避免肢体下垂姿势,以免由于重力作用造成回血堵塞导管。③注意自我监护,观察针眼周围有无发红、疼痛、肿胀、渗出等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