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体温及其生理变化

(一)正常体温及其生理变化

1.体温的形成及生理调节

(1)体温的形成:体温是由三大营养物质糖、脂肪和蛋白质氧化分解而产生。三大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其总能量的50%以上迅速转化为热能,以维持体温,并不断地散发到体外;其余不足50%的能量储存于三磷酸腺苷(ATP)内,供机体利用,而利用后的大部分最终仍转化为热能散发到体外。

(2)产热与散热。

1)人体以化学方式产热:主要的产热器官是肝脏和骨骼肌。机体的产热过程是细胞新陈代谢的过程,人体主要通过骨骼肌运动、食物的氧化分解、交感神经兴奋、甲状腺素及肾上腺素分泌增多来产生热量。

2)人体以物理方式散热:人体最主要的散热部位是皮肤,呼吸、排尿、排粪也能散发部分热量。皮肤散热约为70%,通过呼吸散热约为29%,排尿、排粪带走的热量约为1%。人体的散热方式有传导、辐射、对流和蒸发4种。

①传导:是指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与其接触的温度较低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其散热量取决于所接触物体的导热性能、接触面积和温差大小。正常情况下机体传导散热量很少。由于水的导热性能好,临床上常采用冰袋、冰帽、冰(凉)水湿敷为高热病人降温,就是利用传导散热的原理。

②辐射:是热由一个物体表面通过电磁波的形式传至另一个与它不相接触物体表面的一种散热方式。它是人体在安静状态下处于气温较低环境中时主要的散热形式。辐射散热量与机体的有效辐射面积、皮肤与外界环境的温度差等有关。

③对流:是传导散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通过气体或液体的流动来交换热量的一种散热方式。对流散热受气体或液体流动速度、温差大小的影响,其散热量与气体或液体流动速度成正比。

④蒸发:是指水分由液态转变为气态,同时带走大量热量(1g水蒸发可带走2.43kJ的热量)的一种散热方式。蒸发散热的量受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影响。当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蒸发是人体最主要的散热形式。蒸发散热有不显性出汗和发汗两种形式。临床上对高热病人常采用乙醇擦浴和温水擦浴的方法,通过乙醇的蒸发,起到降温的作用。

当外界温度低于人体皮肤温度时,机体大部分热量可通过辐射、传导、对流等方式散热,当外界温度等于或高于人体皮肤温度时,蒸发就成为人体唯一的散热形式。

(3)体温的调节:人体的温度是相对恒定的,维持体温相对恒定依赖于生理性(自主性)体温调节和行为性体温调节两种方式。

生理性体温调节是指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下,机体受到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一系列生理反应,调节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使体温保持相对恒定的体温调节方式。通常所说的体温调节是指生理性(自主性)体温调节,其调节方式为温度感受器和体温调节中枢。

1)温度感受器:包括外周温度感受器和中枢温度感受器。①外周温度感受器:为游离的神经末梢,分布于皮肤、黏膜和内脏中,包括热感受器和冷感受器,它们分别可将冷或热的信息传向中枢。②中枢温度感受器:是指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对温度变化敏感的神经元。分布于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脊髓等部位,包括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可将热或冷的刺激传入中枢。

2)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节的基本中枢位于下丘脑。下丘脑前部和后部的功能各不相同。下丘脑前部为散热中枢,散热中枢兴奋,加速机体的散热;下丘脑后部为产热中枢,产热中枢兴奋,加速机体的产热。来自各方面的温度变化信息在下丘脑得到整合后,分别通过交感神经控制皮肤血管舒缩反应或汗腺的分泌,影响散热过程;通过躯体运动神经改变骨骼肌的活动(如战栗、肌紧张)及通过甲状腺和肾上腺髓质分泌活动的改变影响产热过程,从而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行为性体温调节是指人类有意识的行为活动,通过机体不同环境中的姿势和行为改变而达到调节体温的目的,如增减衣物、调节身体的活动量、开关门窗等。因此,行为性体温调节是以生理性体温调节为基础,是对生理性体温调节的补充。

2.正常体温 是一个温度范围,而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值,临床上测量体温,常以口腔、腋下和直肠温度为标准,其中,直肠温度最接近人体深部温度,但口腔、腋下温度的测量更为常见、方便。成人体温的平均值及正常范围见表5-1。体温一般以摄氏温度(℃)或华氏温度(℉)表示,换算公式如下。

℃=(℉-32)×5/9

℉=℃×9/5+32

3.体温的生理变化 体温可随昼夜、年龄、性别、活动、药物等多种因素出现生理性变化,但其变化的范围很小,一般不超过1℃。

(1)昼夜变化:正常人体温度在24h内呈周期性波动,在2~6时活动量小,体温最低,13~18时活动量大,体温最高。体温的这种昼夜周期性波动,称为昼夜节律,与下丘脑的生物钟功能有关,是由内在的生物节律决定的。

(2)年龄:不同年龄由于基础代谢水平不同,其体温也不同。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因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调节体温的能力差,其体温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而变化,因此,对新生儿应加强护理,做好防寒保暖措施;儿童、青少年新陈代谢旺盛,体温略高于成人;而老年人代谢率低,血液循环变慢,加上活动量减少,体温略低于成人。

(3)性别:成年女性的温度平均比成年男性高0.3℃,可能与女性皮下脂肪层较厚,散热减少有关。女性的基础体温随月经周期呈规律性变化,其特点为:月经期和月经后的前半期体温较低,排卵日最低,排卵后到下一次月经前体温较高,体温的升降范围在0.2~0.5℃(见图5-1)。这种体温的周期性变化与体内孕激素水平及其他激素浓度的变化有关,孕激素具有升高体温的作用,因此,临床上可通过连续测量基础体温了解月经周期中有无排卵和确定排卵日期。

图5-1 妇女月经期与基础体温曲线

(4)肌肉活动:运动时骨骼肌收缩,同时交感神经兴奋,释放的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多,代谢率增高导致体温升高。临床上测量体温应在病人安静状态下测量,小儿测量体温时应防止其哭闹。

(5)药物:麻醉药物可抑制体温调节中枢或影响传入路径的活动并能扩张血管,增加散热,降低机体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力。因此,手术病人术中、术后应注意保暖。

(6)其他: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进食、沐浴、环境温度的变化等都会对体温产生影响。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可使体温升高,这与交感神经兴奋有关;进食、沐浴后可使体温升高;睡眠、饥饿可使体温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