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疼痛概述

(一)疼痛概述

疼痛是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缓解病人的疼痛意义重大。护理工作人员要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才能有效地进行相关工作。

1.疼痛的概念 《辞海》中对“疼”的解释为“痛”,而对“痛”的解释为“因疾病或创伤而感觉痛楚”。故疼痛(pain)是机体由于受到伤害性刺激而产生的痛觉反应。疼痛有双重含义,痛觉和痛反应。痛觉是一种意识现象,是个体的主观知觉反应,受到个体的心理、年龄、性别等方面的影响,个体表现为痛苦、焦虑等。痛反应是机体对疼痛刺激产生的一系列生理病理变化和心理变化,如血压升高、呼吸急促、出汗等。

2.疼痛的原因和发生机制

(1)疼痛的原因。

1)物理因素:如刀割、针刺、碰撞等因素,均使局部组织损伤,刺激末梢神经产生疼痛。

2)化学因素:如强酸、强碱,可直接刺激末梢神经,产生疼痛。

3)病理改变:如心肌梗死、肠梗阻等导致组织病变,微生物引起机体的炎症,平滑肌的收缩等因素,都会引起疼痛。

4)心理因素:心理状态不佳,如情绪低落、紧张、愤怒等都会引起血管收缩或扩张而导致疼痛。神经性头痛常因心理因素引起。

5)环境因素:如温度过高和过低、环境的嘈杂等因素也会引起疼痛。

(2)疼痛的发生机制:痛觉感受器为位于皮肤和其他组织内的游离神经末梢。各种物理、化学刺激作用于机体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受损部位的组织释放出乙酰胆碱、5-羟色胺、组胺、缓激肽、钾离子、氢离子及酸性代谢产物等致痛物质,痛觉感受器受到致痛物质的刺激后发出冲动,冲动经脊髓后根沿脊髓丘脑侧束进入内囊,上传至大脑皮质感觉区,引起疼痛。

3.疼痛的分类

(1)按疼痛的起始部位及传导途径分类。

1)皮肤痛:疼痛的刺激来自体表,多因皮肤黏膜受损引起。

2)躯体痛:是指肌肉、肌腱、筋膜和关节等深部组织的疼痛。

3)内脏痛:主要因内脏器官受到机械性牵拉、扩张、痉挛、炎症、化学性刺激等引起。

4)牵涉痛:内脏痛常伴有牵涉痛,即内脏器官疾病引起疼痛的同时在体表某部位亦发生痛感。

5)假性痛:是指去除病变部位后仍感到相应部位的疼痛,如截肢病人仍可感到已不存在的肢体疼痛。

(2)按疼痛的病程分类。

1)急性疼痛:将持续时间在3个月以内的疼痛称为急性疼痛。急性疼痛的特点为发生突然,疼痛剧烈,持续时间以数分钟、数小时、数日多见,经处理后疼痛很快缓解,甚至消除。

2)慢性疼痛:持续时间在3个月以上的疼痛称为慢性疼痛。慢性疼痛的特点为起病缓慢,病程长,具有持续性、顽固性和反复发作性。

(3)按疼痛的程度分类。

1)微痛:似痛非痛,常和其他感觉复合出现。

2)轻痛:范围局限,程度较轻。

3)甚痛:疼痛较重,合并痛反应如心跳加速、血压升高。

4)剧痛:疼痛程度剧烈,痛反应强烈。

(4)按疼痛的性质分类。

1)钝痛:如酸痛、胀痛、闷痛等。

2)锐痛:如刺痛、切割痛、灼痛、绞痛等。

3)其他:如压榨性疼痛、跳痛、牵拉样痛等。

(5)按疼痛的部位分类:如头痛、胸痛、腹痛、腰背痛等。

4.疼痛对个体的影响 疼痛出现时,机体发生的心理、生理和行为方面的改变,称为疼痛对个体的影响。当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即可产生不愉快的或痛苦的主观感受,导致精神心理以及生理方面的改变,同时个体的行为方面也会发生反应。

(1)精神心理方面的改变:疼痛会导致病人精神和心理方面的改变,但差异比较大,如短期的急性剧痛,如急腹症、外伤性疼痛、心肌梗死后的疼痛等,可引起病人精神异常兴奋、烦躁不安;而长期的慢性疼痛,如三叉神经痛等,精神变化更加复杂,多数病人表现为情绪低落、寡言少语、表情淡漠。

对于大多数疼痛病人来说,虽然疼痛不足以导致精神疾病,但是可以使病人出现不良的心理反应,其中以抑郁和焦虑最为常见。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病人会出现愤怒和恐惧等负面情绪反应。

1)抑郁:慢性疼痛与抑郁的关系复杂,彼此互为因果。在评估病人是否发生抑郁时,要注意原发病本身和治疗可能产生的影响,如癌症病人在使用化疗药物的过程中,可能会使病人出现抑郁状态。

2)焦虑:焦虑与急性疼痛关系密切,慢性疼痛也会出现焦虑,且与抑郁伴随出现。病人对疾病感到极度担心和不安,而且难以自我控制。一般表现为:①精神焦虑症状,如坐立不安、心情紧张、注意力不集中、易激动等;②躯体焦虑症状,如呼吸急促、心悸、胸痛等;③运动性不安,如肌肉紧张、颤抖、搓手顿足等。

3)愤怒:长期的慢性疼痛,会使病人失去信心和希望,有些人会因此产生难以排解的愤怒情绪,他们可能会因为一些小事而向家人或医护人员大发脾气,甚至会损伤物品或攻击他人,以此来宣泄其愤怒情绪。这种表现并非病人对他人有敌意,而是其极度的痛苦和失望后所爆发出来的强烈不满情绪。

4)恐惧:是身患绝症的病人比较常见的心理反应。引起恐惧的原因,除了即将到来的死亡以外,还有可能来自疾病所导致的不良反应。

(2)生理反应:对于急性疼痛,可观察到的生理反应改变,包括血压、心率、呼吸、代谢反应。这些变化在急性疼痛中较为明显,而在慢性疼痛中,通常由于适应性的出现,这些变化将减弱甚至观察不出,但出现适应性所需要的时间并不明确。

1)血压升高:急性疼痛会伴随血压升高,是由于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兴奋所致。

2)心率、呼吸增快:急性疼痛时,身体竭力通过增加可用的氧气和循环体液来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从而导致心率和呼吸的加深、加快。

3)神经内分泌及代谢反应:疼痛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状态,交感神经和肾上腺髓质兴奋表现为儿茶酚胺分泌增加;肾上腺素抑制胰岛素分泌的同时促进胰高血糖素分泌;糖原分解和异生作用加强,结果造成血糖上升,机体呈负氮平衡。另外,体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醛固酮、抗利尿激素血清含量显著升高,甲状腺激素的生成加快,机体处于分解代谢状态。

(3)行为反应:疼痛出现时,可观察到病人的行为改变,包括语言反应和躯体反应。与生理反应一样,行为反应通常也与时间相适应。

1)语言反应:疼痛的语言表述,尽管主观,却是那些能用语言交流的病人对疼痛最为可靠的反应。因此,医务人员要依靠病人对疼痛的语言表述对其疼痛做出适当的判断。

2)躯体反应:疼痛可以引起躯体的整体反应与局部反应。整体反应主要表现为机体在遭受伤害时所做出的躲避、逃跑、反抗、防御性保护或攻击等整体行为,常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局部反应是指仅局限于受刺激部位对伤害性刺激做出的一种简单反应,如由于不同程度的血管扩张而出现局部皮肤潮红,病人还可能摩擦局部疼痛部位、皱眉、面部扭曲等。轻度疼痛只引起局部反应,当疼痛加重时可出现肌肉收缩、肢体僵硬、强迫体位等整体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