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呼吸的观察与护理
1.异常呼吸的观察
(1)频率异常。
1)呼吸过速:又称气促,是指呼吸频率超过24次/分(见图5-17),常见于发热、缺氧、疼痛、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一般体温每升高1℃,呼吸频率增加3~4次/分。
2)呼吸过缓:是指呼吸频率低于12次/分(见图5-17)。常见于巴比妥类药物中毒、颅内压增高等。
(2)节律异常。
1)潮式呼吸:又称陈-施呼吸,是指一种呼吸由浅慢逐渐转为深快,然后再由深快转为浅慢,再经一段呼吸暂停(5~20s)后,又开始重复以上过程的周期变化,其形态犹如潮水起伏(见图5-17)。潮式呼吸的周期可达30s至2min。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炎、脑膜炎、颅内压增高及巴比妥药物中毒。产生机制是由于呼吸中枢的兴奋性降低,只有当缺氧严重,二氧化碳积聚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恢复或加强,当积聚的二氧化碳呼出后,呼吸中枢失去有效的刺激,呼吸又再次减弱或暂停,从而形成了周期性变化。
2)间断呼吸:又称毕奥呼吸。表现为有规律的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呼吸,间隔短时间后又开始呼吸,如此反复交替(见图5-17),即呼吸和呼吸暂停现象交替出现。其产生机制同潮式呼吸,但比潮式呼吸更为严重,常发生于临终前。
3)点头呼吸:又称胸锁乳突肌呼吸。表现为呼吸时,头随呼吸上下移动,常见于昏迷病人。
4)叹气式呼吸:其特点为急促微弱的呼吸中有一次叹气,如此反复发生,称为叹气式呼吸。常见于精神紧张、神经官能症病人。
(3)深度异常。
1)深度呼吸:又称库氏呼吸,是一种深而规则的大呼吸(见图5-17)。以便机体排出较多的二氧化碳,调节血中的酸碱平衡。常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尿毒症酸中毒等。
2)浅快呼吸:是一种浅表而不规则的呼吸,有时呈叹息样。可见于呼吸肌麻痹、某些肺与胸膜疾病,也可见于濒死的病人。
(4)声音异常。
1)蝉鸣样呼吸:表现为吸气时产生一种极高的似蝉鸣样音响,产生机制是由于声带附近阻塞,使空气吸入发生困难。常见于喉头水肿、痉挛、喉头异物等。
2)鼾声呼吸:表现为呼吸时发出一种粗大的鼾声,由于气管或支气管内有较多的分泌物积蓄所致。常见于昏迷病人。
(5)形态异常。
1)胸式呼吸减弱,腹式呼吸增强:正常女性以胸式呼吸为主。由于肺、胸膜或胸壁疾病,如肺炎、胸膜炎、肋骨骨折、肋间神经痛等产生的剧烈疼痛,均可使胸式呼吸减弱,腹式呼吸增强。
2)胸式呼吸增强,腹式呼吸减弱:正常男性及儿童以腹式呼吸为主。如大量腹腔积液、腹膜炎、肝脾极度肿大、腹腔内巨大肿瘤等使膈肌下降受限,造成胸式呼吸增强,腹式呼吸减弱。
(6)呼吸困难: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和体征,病人主观上感到空气不足、胸闷,客观上表现为呼吸费力,可出现发绀、鼻翼翕动、端坐呼吸、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活动,是由于气体交换不足,机体缺氧所致的呼吸频率、节律和深浅度的异常。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以下几种。
1)吸气性呼吸困难:其特点是吸气显著困难,吸气时间延长,有明显的三凹征(即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出现凹陷)。由于上呼吸道部分梗阻,气流不能顺利进入肺,吸气时呼吸肌收缩,肺内负压极度增高所致。常见于喉头水肿、气管异物、气管阻塞等。
2)呼气性呼吸困难:其特点是呼气费力,呼气时间延长。由于下呼吸道部分梗阻,气流呼出不畅所致。常见于支气管哮喘、阻塞性肺气肿等。
3)混合性呼吸困难:其特点是吸气、呼气均感费力,呼吸频率增加。由于广泛性肺部病变导致呼吸面积减少,影响换气功能所致。常见于重症肺炎、广泛性肺纤维化、大面积肺不张、大量胸腔积液等。
2.异常呼吸的护理
(1)提供舒适的环境:保持环境整洁、安静、舒适,室内空气流通、清新,温湿度适宜,有利于病人放松和休息。
(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观察病人呼吸频率、深度、节律、声音、形态有无异常;有无咳嗽、咳痰、咯血、发绀、呼吸困难及胸痛等表现;观察药物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3)休息:病人卧床休息,安置合适体位,以减少耗氧量。
(4)饮食:选择营养丰富、易于咀嚼和吞咽的食物,给予充足的水分及热量,适当增加蛋白质与维生素,少量多餐,避免过饱及产气食物,以免膈肌上升影响呼吸。
(5)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吸痰。
(6)吸氧:根据病情给予氧气吸入或使用人工呼吸机,改善呼吸困难。
(7)心理护理:维持良好的护患关系,稳定病人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
(8)健康教育:讲解保持呼吸道通畅的重要性及方法;认识呼吸监测的意义;指导病人学会有效咳嗽;教会病人呼吸训练的方法,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戒烟限酒,减少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