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溶血反应
溶血反应是输血最严重的一种反应。由于病人血浆中凝集素和输入血内的红细胞中凝集原发生凝集反应,而后凝集细胞又被吞噬细胞所吞噬而溶血,导致大量游离血红蛋白散布到血浆中,而使机体发生一系列反应。
1.原因
(1)输入异型血:即供血者与受血者血型不符而造成血管内溶血。反应发生较快,通常输入10~15mL血后即可出现反应。
(2)输血前红细胞已变质溶解,如溶血储存过久、血温过高或过低、输血时血液被加热或震荡过剧、血液内加入高渗或低渗溶液,影响pH变化的药物等因素,致使血液中红细胞大量破坏。
2.症状
(1)开始阶段:受血者血浆中的凝集素和输入血中红细胞的凝集原发生凝集反应,造成红细胞凝集成团,阻塞部分小血管,从而引起病人四肢麻木、头胀痛、胸闷、腰背剧痛、恶心、呕吐等。
(2)中间阶段:由于红细胞发生溶解,大量血红蛋白散布到血浆中,则出现黄疸和血红蛋白尿(酱油色)。同时伴有寒战、发热、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
(3)最后阶段:由于大量的血红蛋白从血浆进入肾小管,遇酸性物质而变成结晶体阻塞肾小管;又由于抗原-抗体的相互作用,引起肾小管内皮细胞缺血、坏死,进一步加重肾小管阻塞,临床出现急性肾衰竭症状,严重者可致死亡。
3.预防与护理措施
(1)认真做好血型鉴定、交叉相容配血试验及输血前的核对工作,避免发生差错;严格执行血液保存要求。
(2)立即停止输血,并通知医生。
(3)保存剩余血和输血前后的血标本送检,以查明溶血原因。
(4)给予氧气吸入,维持静脉通道。
(5)静脉注射碳酸氢钠以碱化尿液。
(6)保护肾脏,为解除肾血管痉挛,可行双侧腰部封闭或肾区热敷。
(7)密切观察病情,尤其是血压、尿量(正确记录每小时尿量,测定尿血红蛋白,注意观察尿色),一旦出现少尿、尿闭者,按急性肾衰竭处理。
(8)若出现休克,根据医嘱进行抗休克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