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氧气吸入法
氧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如果组织得不到足够的氧或不能充分利用氧,组织的代谢、功能甚至形态结构都可能发生异常改变,这一过程称为缺氧。氧气吸入法是指通过给氧,提高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增加动脉血氧含量(CaO2),纠正各种原因造成的缺氧状态,促进组织的新陈代谢,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一种治疗方法。
1.缺氧的分类和氧疗的适应证
(1)低张性缺氧:是指由于吸入气体中氧分压过低、肺通气不足、气体弥散障碍、静脉血流入动脉而引起的缺氧。血气分析可见PaO2和SaO2减少,组织供氧不足。常见于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先天性心脏病如法洛四联征等。
(2)血液性缺氧:是指由于血红蛋白数量减少或性质改变,造成血氧含量降低或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氧不易释放引起的缺氧。血气分析可见CaO2降低,PaO2一般正常。常见于严重贫血、一氧化碳中毒、高血红蛋白血症等。
(3)循环性缺氧:是指由于组织血流量减少使组织供氧量不足所致的缺氧。血气分析可见PaO2、SaO2、CaO2正常。常见于心力衰竭、休克等。
(4)组织性缺氧:是指由于组织细胞利用氧障碍所致的缺氧。血气分析可见PaO2、SaO2、CaO2正常。常见于氰化物中毒、大量放射线照射等。
以上4种缺氧中,氧疗对低张性缺氧的效果最好。
2.缺氧的程度 根据临床表现和动脉血气分析来判断,其中PaO2是反映缺氧的敏感指标,是决定是否给氧的重要依据。PaO2的正常值为95~100mmHg(12.6~13.3kPa)。当病人的PaO2低于50mmHg(6.67kPa)时,应给予吸氧。
(1)轻度低氧血症:PaO2>50mmHg(6.67kPa),SaO2>80%,无发绀,一般不需氧疗。若有呼吸困难,可给予低浓度、低流量(1~2L/min)氧气。
(2)中度低氧血症:PaO2为30~50mmHg(4~6.67kPa),SaO260%~80%,有发绀、呼吸困难等表现,需氧疗。
(3)重度低氧血症:PaO2<30mmHg(4kPa),SaO2<60%,显著发绀、呼吸极度困难、出现三凹征,是氧疗的绝对适应证。
3.氧疗的种类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是评价通气状态的指标,是决定以何种方式给氧的重要依据。PaCO2的正常值为35~45mmHg(4.7~6.4kPa)。临床用氧时,常根据缺氧及是否伴有PaCO2升高来决定氧疗的种类。一般将氧疗分为低浓度、中等浓度、高浓度和高压氧疗4类。
(1)低浓度氧疗:又称控制性氧疗,吸氧浓度低于40%。适用于低氧血症伴二氧化碳潴留的病人,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呼吸衰竭等,病人因长期二氧化碳分压高,其呼吸主要依靠缺氧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沿神经上传至呼吸中枢,反射性引起呼吸。若高浓度给氧,则缺氧反射性刺激呼吸的作用消失,导致呼吸抑制,二氧化碳潴留更为严重,可发生二氧化碳麻醉,甚至呼吸停止。因此,这类病人氧疗需采用控制性氧疗。
(2)中等浓度氧疗:吸氧浓度为40%~60%,适用于有明显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或显著弥散障碍的病人,如肺水肿、休克、心肌梗死等。
(3)高浓度氧疗:吸氧浓度在60%以上,适用于单纯缺氧而无二氧化碳潴留的病人,如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心肺复苏后的生命支持阶段。
(4)高压氧疗:是指在高压氧舱内,以0.2~0.3MPa(2~3kg/cm2)压力给予100%氧吸入,适用于一氧化碳中毒、气性坏疽等病人。
4.供氧装置 临床常用供氧装置有氧气筒与氧气表装置和管道氧气装置(中心供氧装置)2种。
(1)氧气筒与氧气表装置(见图17-7)。
1)氧气筒:为圆柱形无缝钢筒,可耐14.7MPa(150kg/cm2)的高压,容纳氧气约6000L。氧气筒的顶部有一总开关,控制氧气的进出。氧气筒颈部的侧面,有一气门与氧气表相连,是氧气输出的途径。
2)氧气表:由以下几部分组成。①压力表,可测知筒内氧气的压力,以MPa为单位。②减压器,是一种自动减压装置,将来自筒内氧气的压力减至0.2~0.3MPa(2~3kg/cm2),使流量平稳,保证安全。③流量表,用来测量每分钟氧气的流出量,流量表内有浮标,可得知每分钟氧气的流出量。④湿化瓶,湿化氧气,减少呼吸道受干燥气体的刺激,瓶内盛1/3~1/2的灭菌蒸馏水或冷开水,通气管浸入水中,湿化瓶出口和鼻导管相连。⑤安全阀,当氧气流量过大、压力过高时,安全阀内部活塞自行上推,过多的氧气由四周小孔溢出,确保安全。
图17-7 氧气筒及氧气表装置
3)装表法:将氧气表装在氧气筒上,以备急用。将氧气筒置于氧气架上,开总开关使少量氧气从气门输出,并迅速关上,清洁气门,防止灰尘进入氧气表内,称为吹尘;然后将氧气表稍向后倾置于气门上,用手初步旋紧,再用扳手拧紧,使氧气表直立于氧气筒旁,连接湿化瓶;确认流量开关呈关闭状态,打开总开关,再开流量开关,检查氧气装置有无漏气、氧气流出是否通畅;关紧流量开关,推至病房待用。因此,装表法可简单归纳为“一吹(尘)、二上(表)、三紧(拧紧)、四查(检查)”。
氧气筒内的氧气供应时间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氧气浓度与流量的换算:
吸氧浓度(%)=21+4×氧流量(L/min)
(2)氧气管道装置(中心供氧装置):医院的氧气由供应站负责供给,设管道至各病区、门诊、急诊。供应站由总开关控制,各用氧单位配有氧气表,打开流量表开关即可将氧气输给病人。
5.供氧的方法
图17-8 鼻氧管给氧法
(1)鼻氧管给氧法:是将鼻氧管前端插入鼻孔内约1cm,导管环固定稳妥即可(见图17-8)。此法比较简单,病人感觉比较舒适,容易接受,因而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给氧方法之一。
【目的】
纠正各种原因引起的缺氧状态,提高PaO2和SaO2,增加CaO2。促进组织的新陈代谢,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
【操作流程】
氧气吸入法操作流程见表17-5。
表17-5 氧气吸入法操作流程
【注意事项】
1)用氧前,检查氧气装置有无漏气、是否通畅。
2)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注意用氧安全,切实做好“四防”,即防火、防震、防热、防油。氧气瓶搬运时要避免倾倒撞击。氧气筒应放在阴凉处,周围严禁烟火及易燃物,距暖气1m以上,离火炉5m以上,以免引起燃烧;氧气表及螺旋口上勿涂油,也不可用带油的手装卸。
3)使用氧气时,应先调节流量后再使用;停用氧气时,应先拔出导管,再关闭氧气开关;中途改变流量,先分离鼻导管,调节好流量再接上。以免一旦开关出错,大量氧气进入呼吸道而损伤肺部组织。
4)常用湿化液为蒸馏水或冷开水,急性肺水肿病人改用20%~30%乙醇,具有降低肺泡内泡沫的表面张力,使肺泡泡沫破裂、消散,改善肺部的气体交换,减轻缺氧症状的作用(见图17-9)。
图17-9 急性肺水肿病人的氧疗
5)氧气筒内氧不可用尽,压力表至少要保留0.5MPa(5kg/cm2),以免灰尘进入筒内,再次充气时引起爆炸。
6)对未用或已用空的氧气筒,应分别悬挂“满”或“空”的标志,以免抢救病人时搬错而延误抢救时机。
7)用氧过程中密切观察氧疗的效果,如缺氧症状有无改善,导管有无受压、脱落、扭曲,呼吸是否通畅。
【健康教育】
1)向病人及家属讲解氧疗的重要性。
2)指导正确使用氧疗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2)鼻塞给氧法:鼻塞是一种用塑料制成的球状物,操作时将鼻塞塞入一侧鼻孔前庭内给氧(见图17-10)。此法刺激性小,病人较为舒适,且两侧鼻孔可交替使用。适用于长期吸氧的病人。
(3)面罩给氧法:将面罩置于病人的口鼻部供氧,氧气自下端输入,呼出的气体从面罩两侧孔排出(见图17-11)。由于口、鼻部都能吸入氧气,效果较好。给氧时必须有足够的氧流量,一般需6~8L/min。
图17-10 鼻塞给氧法
图17-11 面罩给氧法
图17-12 氧气枕给氧法
(4)氧气头罩给氧法:将病人头部置于头罩里,罩面上有多个孔,可以保持罩内一定的氧浓度、温度和湿度。头罩与颈部之间要保持适当的空隙,防止二氧化碳潴留及重复吸入。此法主要用于小儿。
(5)氧气枕给氧法:氧气枕是一长方形橡胶枕,枕的一角有一橡胶管,上有调节器可调节氧流量,氧气枕充入氧气,接上湿化瓶即可使用(见图17-12)。此法可用于家庭氧疗、危重病人的抢救或转运途中,以枕代替氧气装置。
6.氧疗的监测
(1)缺氧症状:病人由烦躁不安转为安静、心率变慢、血压上升、呼吸平稳、皮肤红润湿温、发绀消失,说明缺氧症状改善。
(2)实验室检查指标:主要观察氧疗后PaO2、PaCO2、SaO2,可作为氧疗监测的客观指标。
(3)氧疗的不良反应:当氧浓度大于60%,持续时间超过24h,可能出现氧疗的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如下。
1)氧中毒:其特点是肺实质的改变,病人表现为胸骨后疼痛、断续的干咳、恶心呕吐、烦躁不安、进行性呼吸困难。预防措施是避免长时间、高浓度氧气吸入,定期监测血气分析,动态观察氧疗的效果。
2)肺不张:吸入高浓度氧后,肺泡内大量氮气被置换,一旦发生支气管堵塞,肺泡内的氧气被肺循环血液迅速吸收,引起吸入性肺不张。表现为烦躁、呼吸和心率加快、血压上升,甚至出现呼吸困难、发绀、昏迷。预防措施是控制吸氧的浓度,鼓励病人咳嗽、翻身,促进排痰,防止分泌物阻塞。
3)呼吸抑制:多见于Ⅱ型呼吸衰竭病人(低氧血症伴二氧化碳潴留),当吸入高浓度氧气时,易导致呼吸中枢抑制。故对Ⅱ型呼吸衰竭病人应给予低浓度、低流量(1~2L/min)持续吸氧,维持PaO2在8kPa即可。
4)眼晶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仅限于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当患儿吸入过高浓度的氧气时,可导致患儿视网膜血管收缩,视网膜纤维化,最后出现不可逆的失明。因此,新生儿在氧疗时应控制氧浓度和吸氧时间。
5)呼吸道分泌物干燥:氧气是一种干燥气体,若持续吸入未经湿化且浓度较高的氧气,支气管黏膜则因干燥气体的直接刺激而产生损害,使分泌物黏稠、结痂,不易咳出。因此,氧气吸入前一定要先湿化再吸入,以减轻刺激作用,并定期雾化吸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