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糖的消化吸收

一、糖的消化吸收

人类食物中的糖主要有植物淀粉、动物糖原以及麦芽糖、蔗糖、乳糖、葡萄糖等。食物中的糖以淀粉为主,糖类只有分解为单糖时才能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各种单糖的吸收速率有很大差别,己糖的吸收很快,而戊糖则很慢。在己糖中,又以半乳糖和葡萄糖的吸收为最快,果糖次之,甘露糖最慢。唾液和胰液中都有α-淀粉酶,可水解淀粉分子内的α-1,4-糖苷键。由于食物在口腔停留的时间很短,所以淀粉消化主要在小肠内进行。在胰液α-淀粉酶作用下,淀粉被水解为麦芽糖、麦芽三糖(约占65%)及含分支的异麦芽糖和由4~9个葡萄糖残基构成的α-极限糊精(约占35%)。寡糖进一步消化在小肠黏膜刷状缘进行。α-糖苷酶(包括麦芽糖酶)水解麦芽糖和麦芽三糖。α-极限糊精酶(包括异麦芽糖酶)可水解α-1,4-糖苷键和α-1,6-糖苷键,将α-糊精和异麦芽糖水解成葡萄糖。肠黏膜细胞还存在蔗糖酶和乳糖酶等分别水解蔗糖和乳糖。有些人因乳糖酶缺乏,在食用牛奶后发生乳糖消化吸收障碍,而引起腹胀、腹泻等症状。因为人体内无β-糖苷酶,所以不能对食物中含有的大量纤维素进行消化、吸收和利用,但纤维素却具有刺激肠蠕动等作用,也是维持健康所必需的。

糖被消化成单糖后才能被小肠吸收,再经门静脉进入肝。单糖的吸收是消耗能量的主动过程,它可逆着浓度差进行,能量来自钠泵,属于继发性主动转运。在肠黏膜上皮细胞的纹状缘上存在着一种转运体蛋白,它能选择性地把葡萄糖和半乳糖从纹状的肠腔面运入细胞内,然后再扩散入血。小肠黏膜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入是一个依赖特定载体转运的、主动耗能的过程,在吸收过程中同时伴有Na+的转运。这类葡萄糖转运体称为Na+依赖型葡萄糖转运体(sodium-dependent glucose transporter,SGLT),它们主要存在于小肠黏膜和肾小管上皮细胞。葡萄糖吸收入血后,在体内代谢首先需进入细胞,其进入细胞依赖一类葡萄糖转运体(glucose transporter,GLUT)才能实现。目前已发现有5种葡萄糖转运体(GLUT-1-5),它们分别在不同的组织细胞中起作用。如GLUT-1存在于脑、肌肉、脂肪组织等组织中,GLUT-2主要存在于肝和胰腺B细胞中,GLUT-4则主要存在于脂肪和肌组织中。转运体蛋白在转运单糖的同时,需要钠的存在。一般认为,一个转运体蛋白可与2个Na+和1个葡萄糖分子结合。由此可见,钠对单糖的主动转运是必需的。各种单糖与转运体蛋白的亲和力不同,从而导致吸收的速率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