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外营养制剂
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是指通过胃肠道以外的途径(即静脉途径)提供营养物质的一种方式。1945年Brunschwing及同事首先经外周静脉向1名多发性肠瘘患者提供水解蛋白和10%葡萄糖长达8周,开创了肠外营养的先河。随后,在20世纪50至60年代,Wretlind首次将脂肪乳剂及氨基酸制剂引入肠外营养中,他和Schubert一起经外周静脉输注了这些制剂。自从1968年美国外科医生Dudrick和Wilmore首次报道经中心静脉营养应用肠外营养治疗1例先天性肠闭锁新生儿获得成功以来,肠外营养逐渐应用于临床实践中,成为现代临床营养支持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是20世纪医学领域重大进步之一。经过几十年的临床实践和研究,肠外营养从理论、技术到营养制剂都得到了很大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目前,肠外营养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是临床上肠功能衰竭患者必不可少的治疗措施之一,挽救了大量危重患者的生命,其疗效也得到广泛的肯定。根据美国肠外肠内营养学会(ASPEN)的统计,全美每年有60万人接受肠外营养,约有7 000例患者接受家庭肠外营养。
肠外营养支持的发展和进步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由于肠外营养是指患者完全依靠静脉途径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因此这一技术早年曾被称为“人工胃肠”(artificial gut)。此后一段时间,临床上普遍认为要纠正营养不良或严重应激状态下机体的负氮平衡,必须摄入高热量和氮量,因而又将肠外营养称为“静脉高营养”(hyperalimentation)。以后的临床实践证明,应激初期存在严重代谢紊乱,机体耐受性差,此时过高的营养物质摄入不仅不能起到有效的营养作用,相反会造成代谢并发症,影响患者预后。因此,提倡给予合适的能量及营养底物,所以也废弃了静脉高营养这一沿用已久的名词,取而代之以“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一词,其意思是患者所需要的所有营养物质均从胃肠外途径供给。后来,人们又意识到所谓的“所有营养物质”概念不确切,由于制剂有限等原因,我们目前尚无法通过静脉途径供给机体代谢所需的“所有营养物质”。所以,目前临床上普遍采用“肠外营养”一词。本章主要介绍肠外营养制剂选择、肠外营养途径选择、规范化肠外营养支持的实施方法、肠外营养并发症以及其防治措施。
肠外营养供给的营养素应该根据患者实际需要、代谢情况准确、合理地给予,因为接受肠外营养的患者不能控制营养素的吸收,所有经静脉给予的营养素都要被吸收、代谢或排泄,营养底物不足会影响机体合成代谢。相反,摄入的营养素过量势必增加机体的代谢负担。因此,肠外营养时供给的营养素应该尽可能完整,即应该尽可能给予足量的所有必需的营养物质。一般说来,肠外营养必需的营养素包括水、糖类、氨基酸、脂肪、电解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