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营养的监测
施行肠内营养时,进行周密地监测与护理十分重要,这样可及时发现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并观察营养支持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胃肠道耐受性的监测
进行肠内营养时,由于膳食的高渗、注入速率过快及应用含有乳糖或被细菌污染的膳食等原因,患者可出现对肠内营养不能耐受的表现。此种情况在开始肠内营养时或中途更换膳食种类时最易出现,故应注意监测。
胃内喂养时,患者不能耐受的表现主要为上腹胀痛、饱胀感、恶心,严重者可出现呕吐、腹泻。因此应注意观察有无这些表现出现。另外,胃内喂养时,最重要、最客观的观察胃耐受性的方法是定时测定胃残液量。一般在胃内喂养开始阶段,应每隔3~4 h检查1次,其量不应大于前1 h输注量的2倍,当喂养已满足机体需要时,每日检查胃残液量1次,其量不应大于150 mL。如发现残留量过多,说明胃的耐受性较差,宜停止输注数小时或减低浓度或速率。
空肠内喂养时,患者不能耐受的表现为腹胀、腹痛、恶心,严重者可以呕吐、腹泻、肠鸣音亢进。监测时,在开始喂养阶段,应每4~6 h诊视患者1次,询问及检查有无以上症状出现,以后可每日检查1次患者,如患者有不能耐受的症状,则应查明是浓度过高,还是速率过快或其他原因,针对原因,减慢速率或降低浓度。如果患者对乳糖不能耐受,则应用无乳糖膳食。
(二)代谢方面的监测
肠内营养对机体代谢方面的干扰较小,出现代谢性并发症的机会较少,但亦需要周密的监测。
1.每日应记录患者的液体进出量。
2.营养开始阶段,应每日查尿糖及酮体,以后可改为每周2次。
3.定期测定血清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等。一般开始时每3d查1次,以后可每周1次。
4.定期查血糖、尿素、肌酐、钠、钾、氯、钙、镁、磷、碳酸氢盐。开始阶段每2 d 1次以后每周1次。
5.定期进行全血细胞计数及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初期每周2次,稳定后每周1次。
6.每日留24 h尿,测尿素氮或尿总氮,必要时行尿钾、钠、钙、镁、磷测定,患者稳定后可每周留尿1~2次测以上指标。
(三)营养方面的监测
营养方面监测的目的是确定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以便及时调整营养素的补充量。
1.行肠内营养支持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营养状况评定,根据患者的营养情况确定其营养素的补给量。
2.体重、三头肌皮皱厚度、上臂中点周径、上臂中点肌肉周径、淋巴细胞总数等应每周测定1次,对长期应用肠内营养者可2~3周1次。
3.测定内脏蛋白如白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等。一般开始营养时应每周1次,以后可根据情况每1~2周测定1次。
4.氮平衡在最初开始行肠内营养阶段,应每日测定,患者稳定后可每周1~2次。
5.对长期行肠内营养者,可根据患者情况对容易出现缺乏的营养素,如锌、铜、铁、维生素B12、叶酸等进行不定期测定。
6.向患者介绍肠内营养的优点及对治疗原发病的益处,必要时介绍治疗成功的典型病例,以增强患者的信心。
7.在应用过程中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提高患者的安全感。
8.对长期应用者,可向其介绍具体应用方法,使患者能掌握一定的应用技术,以便参与到实施过程中,如条件允许可让其自我施行。
(二)喂养管的护理
这对于安全有效地完成肠内营养的治疗甚为重要。喂养管护理的主要目的是预防和及时发现导管性并发症,预防喂养管的移位、脱出、保持导管通畅。为此,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妥善固定导管。这是防止导管移位、脱出的最重要措施。对于鼻胃和鼻十二指肠及空肠置管者,导管自鼻孔引出后,应让其紧贴同侧面颊,然后,导管末端夹于同侧耳后。神志清醒的患第八章肠内营养支持者分别于导管穿出鼻孔后和面颊处用胶布行两点法固定,每1~2 d应更换胶布重新固定1次,对于躁动不安,不能配合的患者,该导管应用胶布或创可贴贴于面颊部固定。
2.置胃管时,注意观察导管穿出鼻孔或皮肤处的标记变化。胃造口及空肠造口处的敷料应每隔2~3 d更换1次,换药时应注意缝线有无松动、皮肤有无感染及渗液等情况。
3.连续输注营养液时,应每4~6 h用无菌水冲洗喂养管1次,以防止营养物沉积于管腔内堵塞导管,应用高浓度营养液时更应如此。每日输注完毕后,亦应用无菌水冲洗导管。
4.应用细的喂养管时,禁止经该导管输注颗粒性或粉末状药物,以防止导管堵塞。
5.喂养管堵塞时,应先查明原因,排除了导管本身的因素后,可先用热水加压冲洗导管,有利于排出堵塞。如此法失败,可用细的导丝插入导管内,疏通管腔大都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