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一)定义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硬化使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统称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
(二)病理基础
冠心病主要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冠状动脉血流减慢、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有三种基本的病理改变:
1.脂肪条纹形成。
2.纤维斑块形成
导致管腔狭窄、变形、血流缓慢,是进展性动脉粥样硬化的特征性病变和各种临床症状的最主要原因。
3.进展性斑块形成
大量的脂质聚集、逐渐坏死、崩解,并引起结缔组织的增生和炎症,发生钙化,使冠脉管腔严重狭窄或完全性闭塞。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患者从青少年起即开始有血管壁的脂肪条纹形成,至40岁左右病变的血管逐渐明显变窄,冠脉供血减少,并可能发生出血、溃疡、血栓等改变,导致相应的临床症状,如心绞痛、心肌梗死、冠脉猝死等。
(三)流行病学
冠心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心血管疾病,在工业化国家占全部死亡人数的1/3左右,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已升高,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渐增加。全球疾病负担研究资料表明,每年死亡的4 000多万例(发达国家1 200万,发展中国家2 800万)中有1 000多万例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占1/2。过年某年我国卫生部统计资料表明,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心脑血管疾病都居死因的首位,分别占总死因的37.49%和36.33%。近10年来我国冠心病死亡率继续呈上升趋势,冠心病危险因素在增长,如经济增长、生活方式变化、高血压、血脂水平、吸烟、膳食变迁、人群中超重和肥胖比例增加、精神压力等,是促使我国冠心病发病增加的病因基础。
(四)分类和临床表现
1.隐匿性冠心病
患者无症状,静息时或负荷后有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改变,病理检查无改变。
2.心绞痛型冠心病
有发作性胸骨后疼痛,为一时性心肌供血不足,病理检查无改变。
3.心肌梗死型冠心病
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酶增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
4.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型冠心病
表现为心脏增大、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为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纤维化引起。
5.猝死型冠心病
原发性心搏骤停而猝然死亡,多为缺血心肌局部发生电生理紊乱引起严重心律失常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