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一、概述

(一)定义

小儿腹泻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呈稀便、水样便、黏液便或脓血便)为主要特征的儿科消化系疾病。

(二)流行病学

小儿腹泻为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威胁着儿童的健康,仅次于呼吸道疾病,在我国属第二位常见疾病。5岁以下儿童将近3亿人次/年患腹泻,平均2.5次/(人·年)以1岁以内发病构成比(占38.5%)最高,其次是1~2岁组(占32.29%),2岁以内发病占70.94%。近年来,随着我国儿童保健工作的逐步完善,目前我国小儿腹泻的病死率已降至1%以下。

我国小儿腹泻每年有两个发病高峰,一是发生在6月、7月、8月,称夏季腹泻;另一高峰发生在10月、11月、12月,称秋季腹泻。

(三)危险因素与病因

据我国的小儿腹泻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共有的联合危险是:①1岁以内小婴儿;②小儿照看人卫生差;③小儿饭前不用肥皂洗手;④既往常患腹泻病;⑤饮用水不洁;⑥畜禽放养。

6个月~2岁的婴幼儿容易发生腹泻,主要影响因素如下:

1.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

胃酸和消化酶分泌较少,消化酶的活性较低,生长发育处于第一个高峰期,对营养物质需求量大,胃肠道负担较重。且婴幼儿食品还有较多液体,摄入量较多,易发生消化道功能紊乱。

2.病毒和细菌感染

夏季腹泻主要病原是致泻性大肠杆菌与痢疾杆菌;秋季腹泻主要病原是轮状病毒。

3.喂养不当

母乳含有很强的对抗肠道感染的因子,如大量的SIgA、乳铁蛋白、巨噬细胞、粒细胞、溶菌酶、溶酶体等。这些抑菌物质在人工喂养的加工制备过程中被破坏,同时制作过程中食物和餐具极易受到污染。添加辅食的时间过早,量过多,均容易引起腹泻。总体看,人工喂养腹泻率明显高于母乳喂养。

4.其他

过敏,包括对牛奶过敏,麦类食物中谷蛋白过敏;气候变化(过冷、过热、温差变化过快),先天性氯化物腹泻,肾上腺生殖器综合征等均可导致腹泻。

(四)主要临床表现

持续时间少于7天的腹泻称为急性腹泻,这是到儿科就医的最常见原因。急性腹泻如不能彻底治愈或小儿本身营养状况差,可发展为迁延性腹泻(病程2周~2个月)或慢性腹泻(病程超过2个月)。

轻型腹泻:无明显全身症状,精神尚好,体温多正常,偶有低热,无脱水,无中毒症状。小儿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偶有溢乳或呕吐,大便次数增加但量不多,味酸稀薄,呈黄色或黄绿色,常见白色或黄白色奶瓣和泡沫,可有少量黏液。

中型腹泻:轻至中度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症状。

重型腹泻: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包括烦躁、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苍白、体温不升,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等。可呕吐咖啡渣样液体,腹泻次数和量均增加,大便呈黄绿色、黄色或微黄色,蛋花汤样或水样,可有少量黏液。可出现明显的水、电解质紊乱症状,以脱水、酸中毒、低钾血症为主。还可能由于输液导致血钙、血镁浓度下降,出现震颤、手足搐搦或惊厥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