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脂肪酸代谢

三、脂肪酸代谢

脂肪酸是具有长碳氢链和一个羧基末端的有机化合物的总称。自然界有40多种不同的脂肪酸,它们是脂类的关键成分。许多脂类的物理特性取决于脂肪酸的饱和程度和碳链的长度,其中能为人体吸收、利用的只有偶数碳原子的脂肪酸。

(一)脂肪酸的分类

脂肪酸根据其碳链长度、碳氢链饱和与不饱和状况以及营养角度进行不同的分类。

1.根据其碳链长度分类:脂肪酸根据其碳链长度的不同又可将其分为三类。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SCFA),其碳链上的碳原子数为4~6,也称作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s,VFA);中链脂肪酸(mid chain fatty acids,MCFA),其碳链上碳原子数为8~12,主要成分是辛酸(C8)和癸酸(CIO);长链脂肪酸(long chain fatty acids,LCFA),其碳链上碳原子数大于12,通常长链脂肪酸含14~18个碳原子,也有含20个或更多碳原子的超长链脂肪酸。

2.按照饱和度分类:脂肪酸根据碳氢链饱和与不饱和的不同可分三类:①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SFA),碳氢上没有不饱和键。②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s,MUFA),其碳氢链有1个不饱和键。③多不饱和脂肪(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其碳氢链有2个或2个以上不饱和键。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组成的脂肪在室温下呈液态,大多为植物油,如花生油、玉米油、豆油、坚果油(即阿甘油)、菜籽油等。以饱和脂肪酸为主组成的脂肪在室温下呈固态,多为动物脂肪,如牛油、羊油、猪油等。但也有例外,如深海鱼油虽然是动物脂肪,但它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如20碳5烯酸(EPA)和22碳6烯酸(DHA),因而在室温下呈液态。

3.按营养角度分类:按照对机体的需求角度脂肪酸可分为必需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EFA)和非必需脂肪酸(non essential fatty acid,NEFA)两类,EFA是指人体健康和生命所必需的,机体自己不能合成,必须通过食物供给的脂肪酸,主要有亚麻酸(linolenic acid)和亚油酸(linoleic acid),都是不饱和脂肪酸,均属于ω-3族和ω-6族多不饱和脂肪酸。NEFA是机体可以自行合成,不必依靠食物供应的脂肪酸,它包括饱和脂肪酸和一些单不饱和脂肪酸。此外,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在体内虽能以亚油酸为原料合成,但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一般也属于必需脂肪酸。常见的脂肪酸见(表2-1)。

表2-1 常见的脂肪酸

续表

(二)脂肪酸的代谢

脂肪细胞中的脂肪在脂肪酶的作用下,逐步水解释放出游离脂肪酸和甘油供其他组织细胞氧化利用的过程。脂肪动员第一步是三酰甘油水解成二酰甘油及脂酸,催化该反应的酶是脂肪细胞内的一种三酰甘油酯(肪)酶,是脂肪动员的调节酶。

肝和肌肉是进行脂肪酸氧化最活跃的组织,其最主要的氧化形式是β-氧化。此过程可分为活化、转移和β-氧化三个阶段。

1.脂肪酸的活化

脂肪酸参加代谢前也先要活化。其活化形式是硫酯-脂肪酰CoA,催化脂肪酸活化的酶是脂酰CoA合成酶(acyl CoA synthetase)。脂肪酸的活化如图2-1所示。

活化后生成的脂酰CoA极性增强,易溶于水;分子中有高能键、性质活泼;是酶的特异底物,与酶的亲和力大,因此更容易参加反应。

脂酰CoA合成酶又称硫激酶,分布在胞质中、线粒体膜和内质网膜上。胞质中的硫激酶催化中短链脂肪酸活化;内质网膜上的酶活化长链脂肪酸,生成脂酰CoA,然后进入内质网用于三酰甘油合成;而线粒体膜上的酶活化的长链脂酰CoA,进入线粒体进入β-氧化。

2.脂酰CoA进入线粒体

催化脂肪酸β-氧化的酶系在线粒体基质中,但长链脂酰CoA不能自由通过线粒体内膜,要进入线粒体基质就需要载体转运,这一载体就是卡尼汀(carnitine),即3-羟-4-三甲氨基丁酸。

长链脂肪酰CoA和卡尼汀反应,生成辅酶A和脂酰卡尼汀,脂肪酰基与卡尼汀的3-羟基通过酯键相连接。催化此反应的酶为卡尼汀脂酰转移酶(carnitine acyl transferase)。线粒体内膜的内外两侧均有此酶,系同工酶,分别称为卡尼汀脂酰转移酶Ⅰ和卡尼汀脂酰转移酶Ⅱ(以下简称“酶Ⅰ”和“酶Ⅱ”)。酶Ⅰ使胞质的脂酰CoA转化为辅酶A和脂肪酰卡尼汀,后者进入线粒体内膜。位于线粒体内膜内侧的酶Ⅱ又使脂肪酰卡尼汀转化成卡尼汀和脂酰CoA,卡尼汀重新发挥其载体功能,脂酰CoA则进入线粒体基质,成为脂肪酸β-氧化酶系的底物。

图2-1 脂肪酸的活化过程

长链脂酰CoA进入线粒体的速度受到酶Ⅰ和酶Ⅱ的调节,酶Ⅰ受丙二酰CoA抑制,酶Ⅱ受胰岛素抑制。丙二酰CoA是合成脂肪酸的原料,胰岛素通过诱导乙酰CoA羧化酶的合成使丙二酰CoA浓度增加,进而抑制酶Ⅰ。可以看出胰岛素对酶Ⅰ和酶Ⅱ有间接或直接抑制作用。饥饿或禁食时胰岛素分泌减少,酶Ⅰ和酶Ⅱ活性增高,转移的长链脂肪酸进入线粒体氧化供能。脂酰CoA的跨线粒体内膜的转运如图2-2所示。

图2-2 脂酰-CoA的跨线粒体内膜的转运

3.脂肪酸的β-氧化过程

脂酰CoA在线粒体基质中进入β-氧化要经过四步反应,即脱氢、加水、再脱氢和硫解,生成1分子乙酰CoA和1个少2个碳的新的脂酰CoA。第一步脱氢反应由脂酰CoA脱氢酶活化,辅基为FAD,脂酰CoA在α和β碳原子上各脱去一个氢原子生成具有反式双键的α,β-烯脂肪酰辅酶A。第二步加水反应第一章营养物质代谢由烯脂酰CoA水合酶催化,生成具有L-构型的β-羟脂酰CoA。第三步脱氢反应是在β-羟脂酰CoA脱氢酶(辅酶为NAD+)催化下,β-羟脂肪酰CoA脱氢生成β-酮脂酰CoA。第四步硫解反应由β-酮硫解酶催化,β-酮酯酰CoA在α和β碳原子之间断链,加上1分子辅酶A生成乙酰CoA和1个少2个碳原子的脂酰CoA。

上述四步反应与TCA循环中由琥珀酸经延胡索酸、苹果酸生成草酰乙酸的过程相似,只是β-氧化的第四步反应是硫解,而草酰乙酸的下一步反应是与乙酰CoA缩合生成柠檬酸。脂酰CoA在线粒体基质中β-氧化过程如图2-3。

图2-3 脂肪酸β-氧化的反应过程

长链脂酰CoA经上面一次循环,碳链减少2个碳原子,生成1分子乙酰CoA,多次重复上面的循环,就会逐步生成乙酰CoA。

4.脂肪酸β-氧化特点及生理意义

从上述可以看出脂肪酸的β-氧化过程具有以下特点:首先要将脂肪酸活化生成脂酰CoA,这是一个耗能过程。中、短链脂肪酸不需载体可直接进入线粒体,而长链脂酰CoA需要卡尼汀转运。β-氧化反应在线粒体内进行,因此没有线粒体的红细胞不能氧化脂肪酸供能。β-氧化过程中有FADH2和(NADH+H+)生成,这些氢要经呼吸链传递给氧生成水,需要氧参加,乙酰CoA的氧化也需要氧。

脂肪酸β-氧化是体内脂肪酸分解的主要途径,脂肪酸氧化可以供应机体所需要的大量能量,以16个碳原子的饱和脂肪酸软脂酸为例,其β-氧化的总反应为:软脂酰CoA+7FAD+7NAD+7H2O→8乙酰CoA+7FADH2+7NADH+H+

7分子FADH2提供7×2=14分子ATP,7分子NADH+H+提供7×3=21分子ATP,8分子乙酰CoA完全氧化提供8×12=96分子ATP,因此1 mol软脂酸完全氧化生成CO2和H2O,共提供131 mol ATP。软脂酸的活化过程消耗2 mol ATP,所以1 mol软脂酸完全氧化可净生成129 mol ATP。脂肪酸氧化时释放出来的能量约有40%为机体利用合成高能化合物,其余60%以热的形式释出,热效率为40%,说明机体能很有效地利用脂肪酸氧化所提供的能量。

脂肪酸β-氧化也是脂肪酸的改造过程,机体所需要的脂肪酸链的长短不同,通过β-氧化可将长链脂肪酸改造成长度适宜的脂肪酸,供机体代谢所需。脂肪酸β-氧化过程中生成的乙酰CoA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中间化合物,乙酰CoA除能进入三羧酸循环氧化供能外,还是许多重要化合物合成的原料,如酮体、胆固醇和类固醇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