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营养制剂的特性、评价及选择
目前,肠内营养产品越来越多,不同制剂具有各自特点,临床医师及营养师在实施肠内营养前首先要对所使用产品的特性有充分了解,这样才第八章肠内营养支持能更好发挥肠内营养支持的疗效。
(一)肠内营养制剂的特性
(1)渗透压及酸碱度(pH):根据渗透压的高低可将肠内营养制剂分为等渗(<350 mOsm/kgH2O)、中等高渗(350~550 mOsm/kg H2O)及显著高渗(>550 mOsm/kg H2O)三类。肠内营养制剂的渗透压主要决定于电解质与游离氨基酸的含量。整蛋白为氮源肠内营养制剂渗透压较低,而要素型肠内营养制剂渗透压则较高。
肠内营养制剂大多呈弱酸性至中性,pH为4~7。
(2)溶解度:肠内营养制剂的溶解度决定于其组成成分。对要素制剂而言,含氨基酸混合物或水解蛋白、单糖、双糖或低聚糖、低脂肪的粉剂要素制剂,加水后可形成溶液。含多聚体糊精或可溶性淀粉、溶解度小的钙盐、高脂肪的粉剂要素制剂,加水后形成稳定的混悬液。
(3)膳食纤维(残渣):匀浆膳及部分非要素制剂有膳食纤维,要素制剂为无渣膳食。
(4)口感与色泽性状:肠内营养制剂的口味取决于制剂的氮源与矿物质等成分。以氨基酸或蛋白水解物为氮源者,其口感较以整蛋白为氮源者为差,加入香料或冰块或制成冻胶,可减少或避免异味。含单(双)糖过多,可造成甜度过高而不宜长期服用。
以结晶氨基酸混合物为氮源的要素制剂呈金黄色,以蛋白质部分水解物及糊精配制者呈棕色。
(二)肠内营养制剂的评价与选择
目前,肠内营养商品制剂及自制制剂越来越多。这一方面为临床医师和营养医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但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对肠内营养制剂的重要特性未加注意或不甚了解,仅靠产品说明书或广告作为选用的依据,所用制剂与患者的实际需要不符。因此,临床上应对肠内营养制剂进行合理的评价,以便选择性质、价格适合患者实际需要的肠内营养制剂,以达到最佳的营养支持效果。
1.肠内营养制剂的评价
根据肠内营养制剂的组成,患者的代谢需要与胃肠道功能有关参数的重要性,可通过主要参数和次要参数对肠内营养制剂进行评价。
(1)主要参数:①能量密度,能量密度与营养素含量有关,其决定热量摄入,与制剂水分含量成反比。常用的制剂能量密度分为4.18 kJ(1 kcal/mL)、6.27 kJ(1.5 kcal/mL)和8.36 kJ(2 kcal/mL)三种。②蛋白质含量,蛋白质含量以蛋白质产能量占总能量的百分率(即能量分配%)表示。高氮制剂的蛋白质能量大于20%(22%~24%),标准制剂的蛋白质能量低于20%。③蛋白质来源,蛋白质来源包括整蛋白、蛋白质水解物和氨基酸。④投给途径,商品制剂有的管饲或口服均可,有的因以氨基酸或蛋白质水解物为氮源,口味不佳,仅用于管饲。
(2)次要参数:①渗透压,渗透压与胃肠道耐受性密切相关,高渗制剂易引起腹泻及其他肠道反应,而低渗透压制剂胃肠道耐受性较好。②脂肪含量,脂肪含量以脂肪产能量占总能量的百分率(即能量分配%)表示,可分为三类:标准型(>20%)、低脂肪型(5%~20%)及极低脂肪型(<5%)。显著吸收不良,严重胰腺外分泌不足或高脂血症的患者宜用低脂肪型制剂。③脂肪来源,脂肪来源包括LCT或MCT或LCT+MCT混合物。吸收不良或有LCT代谢异常的患者以MCT或LCT+MCT供热为宜。④膳食纤维含量,含膳食纤维的肠内营养制剂对长期肠内营养或易便秘者很重要。⑤乳糖含量,乳糖不耐受者宜用无乳糖膳。⑥电解质、矿物质及维生素含量,多数完全型肠内营养制剂全量提供时,其维生素含量都可满足推荐膳食标准。⑦剂型,剂型包括液体和粉剂两种。前者有袋装、罐装与瓶装,在开启后均可直接使用。后者需加水配制,故有污染的可能。⑧价格,不同商品制剂的价格相差很大,一般地说,非要素制剂的价格较要素制剂为低。在选择时,可根据患者实际需要选用。性质与治疗效果相近者中,以价格较低者为宜。
2.肠内营养制剂的选择
临床上影响肠内营养制剂选择的主要因素。
(1)患者年龄。
(2)临床诊断及治疗(包括药物与营养素关系、配伍禁忌等)。
(3)患者营养状况(性质和程度)。
(4)患者代谢状况,其热量及营养素需要量。
(5)能影响胃肠道功能的膳食物理性质(如渗透压等)。
(6)患者胃肠道功能。
(7)能引起变应性的蛋白质原料。
(8)有无乳糖不耐受症。
(9)有无脂肪吸收不良。
(10)投给途径(口服或/和管饲)。
现就其中几点阐述如下:
(1)患者年龄:对6个月以下的婴儿,应采用母乳,或组成接近母乳的配方牛奶。小于3个月的婴儿,不能耐受高张液体制剂,应采用等张液体制剂喂养。对早产儿,制剂中蛋白质与矿物质的含量均应高于足月儿。对高代谢状态下的婴儿(如心脏病或肾脏病患儿),可在原制剂基础上加入脂肪或糖类组件,使能量密度>4.18 kJ(1 kcal/mL),但应考虑渗透压的变化。儿童(年龄>1岁)制剂与成人相近,亦可根据病情考虑采用婴儿制剂。
(2)胃肠道功能:对于胃肠道功能正常者,应采用以整蛋白或分离蛋白为氮源的制剂,其价格相对低廉。对于胃肠道功能低下者,可采用多肽类或要素制剂。
(3)蛋白质变应性:对牛奶有变应性的婴儿,可采用以分离大豆蛋白为氮源的制剂。对大豆蛋白或牛奶蛋白有变应性时,可采用以牛心肌蛋白为氮源的制剂。对蛋白有变应性时,或胰外分泌不足时,应采用以蛋白质水解物或氨基酸混合物为氮源的要素制剂。
(4)脂肪吸收状况:对有脂肪吸收不良的患者,可采用MCT制剂替代LCT,或采用MCT与LCT混合膳食。若需较长时间使用MCT为唯一脂肪来源时,可经口补充亚油酸47 g/d,使亚油酸的供热比例可达到3%~4%。值得注意的是,MCT不能大量投给,以防发生渗透性腹泻。此外,MCT也不宜用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
(5)乳糖耐受状况:对乳糖不耐受者,应采用无乳糖或以玉米淀粉水解物为糖类的制剂。对蔗糖不耐受者,应采用葡萄糖或低聚糖为糖类的制剂。对单糖不耐受者,应采用低聚糖为糖类的制剂。对双糖或其他糖类不耐受者,应以无糖制剂为基础,再增加不同的糖类组件。
(6)患者疾病状况:对糖尿病、恶性肿瘤、肺部疾病、肝或肾衰竭患者,可分别采用疾病专用型或肝、肾衰竭专用肠内营养制剂。这些疾病专用型肠内营养制剂是未来临床肠内营养支持的方向。对高代谢状态(如创伤、烧伤、大手术等)患者,可采用创伤专用或高能量密度制剂。对先天性代谢缺陷病患者,可分别采用专用治疗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