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支持目的
任何一种治疗手段的适应证是根据患者是否能从该治疗中获益,这个原则同样适用于临床营养实践中,即有必要根据患者是否从营养支持受益来决定营养支持的适应证。因此,理论上存在营养不良或营养不良高危的患者均是营养支持的适应证人群,需要进行营养支持。但是,虽然临床上有多种营养评价方法,但现有的各种营养评价方法及手段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尚没有一个或一组营养不良的统一的诊断标准。当前,国际上普遍接受或推荐的有关“营养不良高危患者”诊断标准如下:①BMI<18.5 kg/m2。②近3~6个月内非意向性体重下降>10%,或BMI<20 kg/m2且近3~6个月内非意向性体重下降>5%。③无法正常进食或不愿正常进食超过5 d。因此,根据上述指南的推荐意见,凡是符合以上营养不良诊断标准的人群均应考虑应用营养支持。
尽管如此,临床实践中还需要考虑营养支持的特异性,特定疾病相关的营养不良患者所采用的营养支持方式,以及疾病不同阶段或疾病的严重程度对营养状况造成的不同影响等具体问题。
营养支持的主要目的是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其作用包括:①避免由于饥饿所造成的损害。②纠正由于疾病或治疗所造成的营养、代谢障碍。③维持机体组织储存及体重,改善生理功能及精神状况。④尽量减少由于分解代谢所造成的机体蛋白质等组织的分解,促进合成代谢并增加体重。⑤加速机体康复,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最重要的临床获益主要包括症状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并发症和死亡率的降低、疾病的加速康复。如果有一种营养支持方式具有高级别的证据基础和显而易见的优势,能够保障“获益”,那么其适应证即可确立。获益还包括一些功能性的有利变化,例如肌肉力量重量和强度的提高、机体重量和组成的改善、改善疲劳和加速创伤愈合、增强机体抗感染有关的免疫功能等。迄今,大量的证据表明,营养不良特别是严重营养不良患者可以从合理的营养支持中获益。对于存在潜在营养不良或营养不良风险的人群的营养支持指征,往往需要更多的临床试验来明确其临床有效性和成本效益。正是由于缺乏这些资料,这些人群的营养支持适应证仍然不明确并存在争议。
临床实践中,营养支持的目的并非固定不变,常因被支持的患者的疾病和病程的不同而异。在单纯处于消耗状态的患者,营养支持是一种最基本的治疗方案,对于这些非创伤的患者,合理地应用营养支持能增加患者的纯蛋白质合成,因为在长期饥饿状况下蛋白质的分解已经最大限度地受到了抑制,此时的营养支持可能提高合成代谢,体内蛋白质和机体的体重增加。临床上此类患者的营养支持目的容易达到,营养支持的效果也较理想。
但是对于大部分患病或创伤患者,营养支持的目标是降低蛋白质分解,最大限度地促进蛋白质的合成,而非完全抑制或逆转蛋白质的分解。因为此类患者常处于高代谢状态,尤其是高分解代谢,在疾病尚未得以控制前还无法实现实际上的瘦组织群的增加和正氮平衡。高分解代谢状况下营养支持的目的。
1.最大限度地促进蛋白质的合成,提供代谢所需的营养物质。
2.限制但不是阻止骨骼肌肌肉蛋白的降解。
3.为免疫反应和创伤愈合提供营养物质。
4.恢复糖原储备,支持重要脏器功能。
5.提供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纠正电解质及酸碱紊乱。
6.应用谷氨酰胺、精氨酸、ω-3脂肪酸等特殊营养物质,起免疫营养作用。
对于严重分解代谢的患者,能量的平衡并非营养支持的目的,现有的研究资料显示,此时即使有可能达到能量平衡,但这种平衡的本身对疾病也并非有益。相反,过度的营养支持而造成的这种“能量平衡”却是一种潜在的危害。因为对这些严重应激状况下的危重患者,其高分解代谢改变并不能为外源性营养支持所逆转。此时如进行不恰当的营养支持,不但达不到营养支持的目的,反而会引起更多的代谢紊乱。目前认为,对此类危重患者营养支持的目的已从维持氮平衡、保持机体瘦组织群,改变为如何维护细胞代谢、改善与修复组织、器官的结构及调整生理功能,根据不同疾病、不同器官的代谢状况而有针对性地开展营养治疗措施,以提高营养支持的效率。因此,严重应激状态下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最初目标不是追求过高的热量和氮平衡,而是提供适当的热量和蛋白质以维持现有的机体细胞总体,尽量减少机体蛋白质的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