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一、概述

儿童肥胖病是与生活行为密切相关的慢性疾病,是21世纪严重的健康问题和社会问题。治疗儿童肥胖病需要采用以运动处方为基础,以健康行为矫正为关键技术,营养健康教育贯彻始终的综合方案。

(一)定义

肥胖是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以过度营养、运动不足、行为偏差为特征,体重超过一定范围时造成的全身脂肪组织普遍过度增生、堆积的慢性疾病。

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帮助诊断儿童肥胖病:

1.病史

(1)营养史:过度进食,过食/偏食高热量、高脂肪食物等;

(2)喂养史:过度喂养,高能量配方奶喂养,过早喂养固体食物等;

(3)行为习惯:多食,体力活动少,占有欲强等。

2.症状体征

进行性体重增加,行为偏差,全身体脂普遍增加。

3.体重

儿童的标准体重计算方法:

1~6个月:体重(g)=出生体重(g)+月龄×600 g

7~12个月:体重(g)=出生体重+月龄×500 g

大于1岁:体重(kg)=年龄(岁)×2 kg+8 kg

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作为诊断儿童肥胖病的界值点,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29%为轻度肥胖,30%~49%为中度肥胖,超过50%为重度肥胖。

4.体质指数

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诊断标准不同,一般为BMI≥24为界值。

(二)流行病学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肥胖病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明显上升趋势。2000年以后,超重的检出率大幅增长,肥胖率成倍上升,城市和农村男孩分别为16.75%和6.75%,女孩分别是10.3%和5.86%。

儿童期肥胖症是导致或加重某些疾病的重要因素。如与糖尿病的发病有极高的相关性,与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呈正相关,还会引起脂肪肝、胆石症、骨性关节炎等疾病,同时对心理和精神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出生第一年是控制学龄前儿童肥胖病的第一个重要时期,也是青少年期乃至成人期肥胖早期控制的第一道防线。脂肪重聚年龄(5岁)则是第二道防线,要控制我国下一个十年肥胖检出率过快上升,应加强这两个年龄段的预防和管理。

(三)临床表现

肥胖儿童中95%~97%属于单纯性肥胖,不伴有明显的神经、内分泌及遗传代谢性疾病。单纯性肥胖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遗传因素所起的作用很小,环境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环境因素中家庭生活方式和个人行为模式是主要的危险因素,如能量摄入过多,活动量过少,精神因素等。

1.常见体征包括

(1)体重和体质指数:见定义。

(2)体格发育:体型肥胖,皮下脂肪分布均匀,以面、颈、肩、胸、背、腹、臀最为明显,腹部脂肪下垂,四肢以上臂、大腿较粗。少数肥胖儿可有扁平足与膝外翻。

(3)性器官发育:女童外生殖器大多正常,胸部脂肪多,要与乳房发育鉴别。男童会阴部脂肪堆积,阴茎被埋入,显得很小。

(4)智力发育:一般正常。

2.常见症状包括

(1)有氧能力损伤:最大耐受时间、最大氧耗量明显减低;最大心率、分钟通气量、二氧化碳产量、做功量明显增高。

(2)活动情况:肥胖儿童活动时心跳、气短、易累等外部表现与经常不参加体力活动等行为习惯。

(3)进食习惯:食欲非常好,进食量大,且多喜好甜食、肥肉、油煎炸食品等。

(4)心理上的压抑或损伤:个性、气质、性格、潜能发育以及日后的能力发育、人际交往都有消极的影响。对自己体型的压抑大,自我评价差。人际交流时易受冷落、被取外号,甚至受到歧视。沉重的精神压力和心理冲突,丧失自信心,变得孤僻。青春期因苦恼于肥胖的体型或急于减肥造成激烈的心理冲突,甚至产生神经性厌食。

(5)其他:月经初潮在肥胖女孩明显早于同龄体重正常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