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药时间、次数及疗程
2025年08月10日
二、给药时间、次数及疗程
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用药时间规定。一般情况下,饭前给药吸收较好,发挥作用较快;饭后给药吸收较差,显效也较慢。易受胃酸影响的药物可饭前服用,对胃有刺激的药物宜饭后服用,催眠药应在临睡前服用,胰岛素应在餐前注射。用药的次数根据病情的需要,以及药物在体内消除速率而定。对半衰期短的药物,给药次数要相应增加。
给药间隔时间对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非常重要,通常按照一定时间内给药总剂量不变的原则,如给药间隔时间短,可减少血药浓度的波动,必须适当减少每次用药量,以免蓄积中毒;给药间隔时间长,则血药浓度波动大,必须注意波峰(血药最高浓度)是否超过最低中毒浓度和波谷(最低浓度)是否低于疗效浓度等问题。尤其是在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感染性疾病时更为重要,因为血药浓度在有效与无效之间的波动可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
知识拓展
治疗药物监测
治疗药物监测(TDM)是临床药物治疗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结合药代动力学原理,采用先进测试技术测定血药浓度与疗效、毒性的关系,从而获得最佳治疗剂量,使用药方案个体化,以取得满意的疗效,减轻或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TDM技术的应用减少了药物治疗的盲目性,为临床医师及时、准确、快速地制订和调整给药方案提供了依据,也为药物中毒的诊断和处理提供了有价值的实验室资料。
大多数药物每日给药3次,消除快的药物每日给药4次,消除慢的药物应延长给药间隔时间。临床上需要立即达到有效血浓度时,可在首次给药时采用负荷量,以后给予维持量。肝、肾功能不良者可适当调整给药间隔时间。为了达到一定的治疗目的,通常需要连续用药一定时间,这一过程称为疗程。疗程长短视病情而定。一般情况下,在症状消失后即可停药,但在应用抗菌药治疗某些感染时,为了巩固疗效、避免耐药性的产生,在症状消失后尚需要再用一段时间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