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抗贫血药

三、抗贫血药

贫血指血液中红细胞数目和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值。临床较为常见的有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

(一)缺铁性贫血

铁为合成血红蛋白的必需物质。当失血过多或铁摄入量不足、吸收障碍等原因导致体内铁缺乏时,可致贫血,又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硫酸亚铁(ferrous sulfate)主要用于防治多种因素导致的缺铁性贫血,如需铁量增加的妊娠、儿童生长期;失血量过多的消化道出血、痔疮出血、月经过多等;铁吸收障碍的萎缩性胃炎、慢性腹泻、胃癌等;红细胞大量破坏的溶血、寄生虫感染等缺铁性贫血。本品口服肠道刺激明显,饭后服用可减轻。

常用的铁制剂还有枸橼酸铁铵(ferric ammonium citrate)和右旋糖酐铁(iron dextran)等。

铁剂不宜与抗酸药、磷酸盐、鞣酸蛋白以及含鞣酸的食物如浓茶、菠菜等同服,以免影响吸收。铁剂与考来烯胺、考来替泊等阴离子交换树脂合用会发生络合反应。铁剂与氯霉素合用时,氯霉素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干扰红细胞成熟,影响铁剂疗效。铁剂与西咪替丁、胰酶、去铁胺等同用可影响铁的吸收。铁剂可影响四环素类、氟喹诺酮类、青霉胺及锌制剂的吸收。铁剂与维生素C同服虽可增加吸收,但也易致胃肠道反应。

知识链接

药源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因药物(氯霉素)或放疗等因素引起骨髓抑制,导致红细胞、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的骨髓造血功能障碍,较难治疗。可引起再障的药物有抗肿瘤药(阿糖胞苷、柔红霉素等);抗微生物药(氯霉素、磺胺药、异烟肼、两性霉素B等);解热镇痛药(吲哚美辛、保泰松、阿司匹林等);抗甲状腺药(甲巯咪唑、卡比马唑等);降糖药(氯磺丙脲、甲苯磺丁脲等)。

(二)巨幼细胞贫血

巨幼细胞性贫血是由叶酸(foli acid)或维生素B12(vitaminB12)缺乏所致。缺乏叶酸或维生素B12可使红细胞分裂增殖和成熟受影响,红细胞呈大细胞高色素性。其中,叶酸缺乏所致为营养不良性贫血,维生素B12缺乏所致为恶性贫血。

叶酸在体内转变的四氢叶酸是传递一碳单位的辅酶,参与嘌呤与嘧啶核苷酸的合成及某些氨基酸的互变。叶酸缺乏时,一些增殖迅速的组织如骨髓、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首先受损。细胞DNA合成受阻,细胞核有丝分裂障碍、细胞生长停滞,导致巨幼细胞贫血、胃炎、口腔炎、腹泻等。本品临床用于叶酸需求增加或食物中缺乏叶酸所致妊娠期及婴儿期巨幼细胞贫血。对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恶性贫血,叶酸有助于纠正血象,但不能改其神经系统症状。

点滴积累

1.血液系统药物分类比较复杂,包括抗血栓药、止血药和抗贫血药。抗血栓药包括抗凝血药、抗血小板药和纤维蛋白溶解药。

2.抗凝血药香豆素类又称维生素K拮抗药,此类药物包括华法林、双香豆素、醋硝香豆素,均含有4-羟基香豆素基本化学结构,因与维生素K化学结构相似,可竞争性抑制维生素K的循环利用,使凝血因子不能被激活而产生抗凝作用。

3.止血药重点掌握凝血药。促凝血药与抗凝血药作用区别的关键在于是否有利于纤维蛋白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