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胃酸分泌药
胃壁细胞上分布有M1受体、促胃液素受体和H2受体,当被相应递质乙酰胆碱、促胃液素、组胺激动时,通过第二信使(cAMP、Ca2+)传导,激活胃黏膜壁细胞上的总控酸通道H+-K+-ATR酶(又称质子泵、H+泵),通过H+-K+交换,高浓度H+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并与Cl-结合形成胃酸。药物通过阻断这些受体和抑制质子泵而使胃酸分泌减少,产生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作用。由此形成一系列抑制胃酸分泌治疗胃溃疡的药物,此类药物主要包括:
(1)质子泵抑制药:奥美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唑、泮托拉唑、埃索美拉唑等。
(2)H2受体拮抗药: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罗沙替丁等。
(3)M1受体阻断药:哌仑西平等。
(4)促胃液素受体阻断药:丙谷胺等。
上述药物中以质子泵抑制药和H2受体拮抗药在临床上较为常用。抑制胃酸分泌药物的作用部位如图5-1所示。
(一)质子泵抑制药(proton pump inhibitors,PPls)
质子泵仅分布于胃壁细胞。质子泵抑制药是最直接和有效的治疗消化性溃疡药物,其通过不可逆的与H+-K+-ATP酶结合,抑制基础胃酸和刺激后的胃酸分泌,较H2受体拮抗剂专一,选择性高,不良反应小。
图5-1 胃的分泌功能及药物作用部位
奥美拉唑Omeprazole
知识链接
质子泵抑制药的研发历程
奥美拉唑(omeprazole)是第一个上市的质子泵抑制药,其化学结构由吡啶环、亚磺酰基、苯并咪唑环3部分组成。对奥美拉唑进行结构改造,可得兰索拉唑(lansoprazole)、泮托拉唑(pantoprazole)、雷贝拉唑(rabeprazole)等一系列质子泵抑制药。
另外,研究发现奥美拉唑(omeprazole)的S异构体的活性更强,2000年,其S异构体被命名为埃索美拉唑(esomeprazole),成为奥美拉唑的换代产品。
【化学性质】 本品不稳定,遇光易变色,需避光保存。亚砜基上的硫原子有手性,具光学活性,药用品为其外消旋体。本品在强酸性水溶液中很快分解,制剂为肠溶胶囊。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奥美拉唑抑酸作用强大而迅速,复发率低,作用时间持久,对幽门螺杆菌有抑制作用。临床适用于十二指肠溃疡及胃溃疡,愈合快、治愈率高。本药还能增加胃黏膜血流量,抑制胃蛋白酶分泌及用于卓-艾综合征的治疗。
【不良反应】 主要有恶心、腹泻、腹胀、头痛、头晕、失眠等胃肠道和神经系统反应。
难点释疑
奥美拉唑的体内过程
奥美拉唑体外无活性,口服后浓集于胃壁细胞分泌小管周围,受质子催化影响,重排转化为有活性的次磺酰胺衍生物。其硫原子以共价键与H+-K+-KTP酶的巯基结合,使H+泵失活,从而抑制胃酸分泌。该复合物在pH值小于6时为稳定的状态。次磺酰胺-H+-K+-ATP酶复合物可以被谷胱甘肽和半胱氨酸等具有巯基的内源性活性物质还原,得到巯基化合物,再经第二次重排反应生成硫醚化合物,后者在肝脏经氧化再转化为奥美拉唑,形成了循环过程。
【剂型及规格】 肠溶片:每片10mg;20mg。肠溶胶囊:每粒10mg;20mg。常用的质子泵抑制药见表5-1。
表5-1 常用的质子泵抑制药
本类药物常与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四环素、甲硝唑和铋盐三联或四联,用于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的溃疡病,并降低溃疡的复发率。
知识链接
幽门螺杆菌(HP)
幽门螺杆菌为革兰阴性厌氧菌,存在于胃上皮表面和腺体内的黏液层,产生多种细胞毒素和白三烯,同时分泌尿素酶,损伤胃黏膜,被称为是胃溃疡和慢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巴里·马歇(Barry·marshall)和罗宾·沃伦(Robin·Warren)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胃黏膜活检标本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在国际消化病学界引起了巨大轰动,它的发现对消化病学,特别是胃、十二指肠病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现在已经清楚它是许多慢性胃病(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发生、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致病因子。HP的发现可以说对胃、十二指肠病学的发展产生了一个划时代的影响,也为消化性溃疡的药物治疗开辟了崭新的途径。2005年10月,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这两名澳大利亚科学家。
(二)H2受体拮抗药
西咪替丁Cimetidine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西咪替丁阻断H2受体,明显抑制组胺引起的胃酸分泌。临床用于消化性溃疡和上消化道出血,对十二指肠溃疡疗效优于胃溃疡。
【不良反应】 主要有头痛、乏力、口干、失眠、便秘、皮疹等。长期服用或较大剂量可见转氨酶升高、肝损害,偶见肾衰竭。男性长期服用可引起阳痿、乳腺发育。少数可出现精神错乱。
【剂型及规格】 片剂:每片0.2 g;0.4 g;0.8 g。胶囊:每粒0.2 g。西咪替丁氯化钠注射液:50 mL含西咪替丁0.2 g、氯化钠0.45 g;100 mL含西咪替丁0.4 g、氯化钠0.9 g。
知识链接
H2受体拮抗药的研发历程
H2受体拮抗药的问世比质子泵抑制药要早,开辟了抗溃疡药物的新领域。H2受体拮抗药的发展从改造组胺结构开始,用不同基因取代组胺结构中的咪唑环、氨基、脂烃侧链等,获得大量化合物。通过合理筛选、优化组合,完成了第一个H2受体拮抗药西咪替丁的设计,1976年西咪替丁成功上市。在此基础上,保留组胺结构中的咪唑环,引入取代基,同时根据电子等排原理,在侧链上设计不同含氮结构的咪唑类侧链,得到抑酸作用是西咪替丁10倍的呋喃类H2受体拮抗剂雷尼替丁,再用噻唑环置换西咪替丁中的咪唑环、雷尼替丁的呋喃环,得到稳定性更好、强效、长效的噻唑类H2受体拮抗药法莫替丁。
雷尼替丁Ranitidine
【化学性质】 本品稳定性受温度影响较大,在室温、干燥条件下保存3年,含量不下降。
【药理作用及临床作用】 口服易吸收,具有速效、长效、高效等特点,抑酸作用是西咪替丁的10倍,主要用于消化性溃疡、卓-艾综合征、反流性食管炎及上消化道出血。远期疗效优于西咪替丁,且复发率低。对西咪替丁无效者仍有效。
【不良反应】 较西咪替丁少和轻,有头痛、皮疹、腹泻等。
【剂型及规格】 片剂:每片75 mg;150 mg。胶囊:每粒75 mg;100 mg;150 mg。注射液:每支50 mg(2 mL);50 mg(5 mL)。
常用的H2受体拮抗药见表5-2。
表5-2 常用的H2受体拮抗药
难点释疑
对H2受体阻断药治疗无效的患者可用质子泵抑制药代替,治疗有效。
这主要是由两类药物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决定的。H2受体阻断药通过与组胺竞争胃壁细胞基底侧膜上H2受体发挥作用,主要抑制基础胃酸分泌。质子泵抑制药通过抑制胃酸产生的最后一个环节H+,K+-ATP酶发挥作用,既可以抑制基础胃酸分泌,也可以抑制刺激后胃酸分泌,抑制作用全面效果好。
质子泵抑制药可作首选治疗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等并发症,与促胃肠动力药联用治疗消化性溃疡合并十二指肠胃反流或腹胀症状明显患者,是必须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的消化性溃疡患维持治疗以及与抗菌药物联用根治HP感染的首选药。
(三)M1受体阻断药
见第三章第三节抗胆碱药
(四)促胃液素受体阻断药
丙谷胺(proglumide)的化学结构与促胃液素相似,竞争性阻断促胃液素受体,减少胃酸分泌,有保护胃黏膜和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疗效较H2受体拮抗药差,较少单独使用。
除上述抑酸药外,以下分别简单介绍其他抗消化性溃疡药(抗酸药、溃疡面保护药),以及助消化药、胃肠功能调节药、催吐药、止吐药、泻药和止泻药。